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陳規守德安〔今湖北安陸),發明了一種火槍。它是用巨竹做槍筒,內裝火藥,臨陣點放,噴出火焰來燒人的一種管形火器,這是管形火器的鼻祖。
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李宏發明了一種踏張弩,名叫神臂弓。“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由于它射程遠、侵徹力大、比較輕,所以它一直流傳到明代。
北宋時,床弩盛行,《武經總要》載有雙弓的雙弓床弩、大合蟬弩、小合蟬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次三弓弩、等多種。《文獻通考》還記載,“宋太祖嘗令試床弩于近郊,矢及七百步。又令別造千步弩,試之,矢及三里。”
在張弩和床弩的基礎上,南宋時大力發展踏張弩。韓世忠發明了一種踏張弩叫克敵弓,能射百步,“其勁可穿重甲”。
另外,宋代還著力發展了隋唐時期的攻城武器拋石機。這時的拋石機,不僅用于攻城,而且用于野戰,不僅是拋擲石彈的工具,而且是拋擲嫩燒和爆炸性火器的主要工具。
《武經總要》說:“凡炮,軍中之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輕。”就是說進攻時,宜用輕炮;防守時則宜用重炮,見于《武經總要》的有行炮車、單梢炮等十八種。
這些炮分大、中、小三種,最大最重的是“五梢炮”和“七梢炮”。其中“七梢梢”可發射重達一百斤重的石塊,射程五十步以外,最小的手梢用二人放。
石彈重半斤,敵近時用之。中型的單梢、雙梢、旋風、虎蹲等跑,用四十人到一百人拉繩子。可發射數斤到二十五斤的石彈或火器,射程達五十步到八十步以外。
但是宋朝這所有的火器加在一起,都沒有后世玩煙花的厲害,因為一個禮花彈可以炸開直徑幾公里的花朵。
李寺一開始并不是搞焰火燃放的,他一開始是在花炮廠里面管生產。
那個時候花炮工廠普遍都是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而大學畢業的李寺是因為在一線大城市混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回了家鄉進了花炮廠。
但是花炮廠賺錢啊,又缺知識分子,于是李寺就從最底層的研發人員做起,逐漸掌握了煙花的各種工藝,還研發了好幾個新產品。
說是新產品,其實就是研究出了天上炸開的禮花能多幾個花色,多幾個造型,比如能在天上炸開文字。
要說這花炮之鄉,有幾個城市在爭來爭去,不過懂行的都知道,瀏陽花炮冠天下,有一年瀏陽搞花炮節,在天上打出五個大字“瀏陽歡迎你”,那就是李寺研發的成果。
不過在花炮廠里管生產并不賺錢,廠長有一萬塊錢工資就不錯了,而他們搞銷售的,隨隨便便一年都能搞幾十萬,所以李寺決定換工種。
花炮行業發展了那么多年,銷售的地盤基本都劃分好了,一個新銷售進去只能喝點湯湯水水,所以李寺換到了燃放組。
搞焰火燃放,你要是接的下來業務,那比賣煙花賺錢的多,一場焰火,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像迪拜的新年焰火,國慶焰火,每場不得燒幾百萬嗎?
一年搞個幾場業務,平時就只要玩了,而且這放煙花也算是個藝術行當,做到頂級了,別人得稱你一聲焰火燃放藝術家。
哪個國家的慶典不得放焰火,哪個大型賽事不要放焰火?給人放煙花,不但給人帶去了歡樂,自己還能到處旅游,所以李寺換到燃放組之后如魚得水,既賺了錢又賺了玩,眼看就要成為業內的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