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大哥在前線等你,不見不散!”
岳飛在京城只能停留短短幾日,畢竟前線隨時可能爆發戰爭,據機速房傳來的消息,最近宋金邊境的探子活動頻繁,金軍很可能在近期發動大面積入侵戰爭。
在宮中的趙構也是心急如焚,令各大戰區長官迅速到位,提前做好戰斗準備。
陳規和瀏陽來的師傅齊聚京城,就歇息在李寺的家中。
瀏陽來的師傅名叫李開初,據說是李畋的十世孫,找他來的官員對李寺說:“此人名動瀏陽全境,凡煙花爆竹事物未有他不會的。”
李開初先于陳規到臨安,李寺就向他請教關于火藥的事情。
“李師傅,黑火藥的制作難不難?”
“李掌柜,這黑火藥的制作,要說難,是很難,要說不難,也確實不難。”李開初四十多歲,身材壯碩,一看就是成功人士。
據說,李開初一家幾乎壟斷了瀏陽的火藥原材料供應,所以找他來,絕對是找對了人。
“何為難,何為不難呢?”
“難的是,這制備黑火藥的硝石礦不好找,不難是說,其實黑火藥的配比很簡單。”
中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藥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
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于火藥的最早文字記載。
硫磺和木炭都是很常見的物質,只有這硝石,確實屬于比較稀缺的物種。
說它稀缺,不是說自然界不多,相反,硝石遍布于大自然的各個角落。
古代中國利用硝石是很早的,初時寫作“消石”,在戰國時已用做醫藥,其化學組成是硝酸鉀。
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機物質在細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后與土壤中的鉀素化合而成的。
所以每當秋高氣爽的季節,它通常呈皮殼狀或鹽花狀析出來,覆蓋在地面、墻腳,這就是所謂的地霜。特別是在豬圈、馬廄、廁所附近的墻角尤多。
硝民掃取這種含硝的土塊,置于桶內,加水浸泡。經過濾后,將濾液熬煮或曬干,就得到硝石結晶。
此外,在某些巖石表面、洞穴或鹽沼地帶偶爾也會找到它。東漢時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上所記載的、“能化七十二種石”的“樸消”,根據它的“化石”性質,大概就是硝石。
中國煉丹術興起以后,方士很重視硝石,不斷摸索它的性質,說它是“感海鹵之氣所生,乃天地至神之物,……能使七十二石化而為水,柔潤五金,制煉八石,雖大丹亦不舍此”。在東漢問世的中國早期丹經《三十六水法》中,硝石就是主角。
但是這時候的硝石都是小批量的收集,直到火藥被發明,還沒有大量的采集硝石的記載。那么硝石需求量是什么時候大幅上升呢?
最早冰制冷飲起源于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
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采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以后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
于是,硝石的各種功用相繼被開發,加上它大面積的運用于軍事和煙花爆竹,硝石的需求量大增,這個時候,單靠收集自然界的硝石顯然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