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射擊的靶標是2.54毫米的軟鋼板,射擊距離為9.1米。
使用干式混合的火藥時,結果令人失望,每四次射擊就有一次啞火。而且子彈威力很弱,有時甚至只是從槍管里滾出來而已。由此可見對于早期的火門槍射手來說,就算他們的技藝再嫻熟,啞火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用5英寸槍管發射的鉛彈初速為195.1米每秒,10英寸槍管則是152.4米每秒,15英寸槍管則是563.9米每秒。5英寸槍管鋼彈的初速是103.6米每秒,10英寸槍管是219.5米每秒,15英寸槍管則是265.2米每秒。
濕式混合的火藥表現更可靠,在測試中啞火率低于10%,而且燃速更快,槍口初速也更高。5英寸槍管發射鉛彈時的初速為179.8米每秒,10英寸槍管為158.5米每秒,15英寸槍管為469.4米每秒。換成鋼彈后,數字變成了182.9米每秒、268.2米每秒、283.5米每秒。
5英寸火門槍5次擊中鋼板,卻沒有一次擊穿鋼板。10英寸火門槍14次擊中鋼板,只有6次洞穿。而15英寸火門槍8次擊中鋼板,有5次洞穿了鋼板。
除了侵徹力強以外,火門槍彈丸的高初速也帶來了巨大的動能,使得身批盔甲的敵人即使盔甲沒有被子彈洞穿,也可能受到較嚴重的鈍傷。這一點是弓弩做不到的。
火門槍較差的準確性并不太重要。因為火門槍手面對的是排成密集陣形的大批敵人,擊中這些目標,遠比射擊單個的敵人容易。而且為了彌補射速慢的缺點,大群火門槍手經常聚集在一起開火。
除了強大的威力以外,火門槍對敵軍士氣的打擊也不應被忽視。槍聲、火焰、煙霧給敵人士氣帶來的打擊,不是弓弩所能相比的。
那火門槍如何制作呢,李寺已經把后世的經驗全數告訴了陳規:
火門槍有一個鑄銅或熟鐵制造的槍管,槍管的低端密封,只在靠近尾端的槍管正上方留有幾毫米大小的點火孔(火門),以用來點燃火藥,也有的制作精良的火門槍會給火門按上可以旋轉的蓋子,以用來防風、防漏、防潮,這種現象在東西方都出現過,但不是主流,人們最多會在火門的周圍制造出一個用來聚集火藥的環形。
火門槍最難加工的就是槍管。
首先,取一塊鋼鐵、熟鐵(注意一定不能使用生鐵),然后置于鍛鐵爐上加熱,直到其紅熱便于加工為止。然后準備一個U形的金屬模具,以用來加工鐵管。
把已經紅熱的鐵板放在模型之上,然后不斷的敲打中間部位,然后鐵板的中部會因為模具的關系,而被架空的,當鐵錘打擊這個部位,鐵板就會逐漸下陷。
敲打鐵板的錘子也不是普通貨色,而是一個特制的球面錘,這樣才能更好的加工。帶有球面的錘子不斷敲打鐵板與模具凌空的地方,鐵板很快向內彎曲。
但金屬在脫離高熱的熱源后,很快溫度就會降至室溫,所以需要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這是一個非常耗費體力的活。
經過幾次捶打的鐵板慢慢的變成了U形,但還需要繼續之前的操作。在捶打的過程中,要隨時改變鐵板和模具的位置,時刻調整鐵板的受力面。
之后經過不斷地捶打,鐵板的兩側很快就會合攏,有了一點鐵管的雛形。
經過不斷的敲打,鐵管終于成形,但這距離工作結束還有很長路要走,某些地方的人們還會使用第二層鐵板包裹槍管,也就是雙層槍管,以防止槍管炸裂。
接下來需要往已經成形的鐵管里插入一根粗細均勻的圓鐵棒,鐵棒的粗細決定口徑。
接著重復之前的操作,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逐漸的使鐵管上合攏的痕跡消失。
鐵管逐漸成型后,這個時候就不能在繼續使用原本的球面錘了,現在是時候換上凹面錘了,這個凹面錘起到的作用和模具相同,需要不斷地變換位置,讓大錘不斷的敲打,使鐵管逐漸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