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寺真誠的看著陳規,陳規的眼睛有些渾濁,他顫聲答道:“大人,給我一個月,我一定將它造出來。”
“陳大人,你年事已高,也不必太過勞累,這樣吧,我給你三個月……”李寺主要還是怕陳規死在研發途中,到時自己可脫不開干系。
可是陳規打斷了他:“大人,時不我待,金狗隨時都會南侵,我們這武器早一日造出來,就早一日多些勝算,卑職雖然年老,但是一腔熱血還在……”
李寺知道勸不了這忠心耿耿的老臣,就接話道:“陳大人衷心為國,我一定向皇上稟明你的態度,制造這武器期間,陳大人有任何困難,都可以來找我,我一定盡力解決。”
“大人,卑職一定不辱使命!”
陳規為了方便研制火銃,住到了軍器監的附近旅館,他隨行的仆人伺候他的起居,李寺又安排了一個老李燒烤的伙計每晚去送些吃的,主要還是看看陳老頭有什么需要。
其實火銃的發明并不著急,有大炮的功用在前,岳家軍的實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至于火銃這種近戰武器,裝填還是稍嫌麻煩,不如大刀長槍實用。
本來按照李寺的想法,是一步到位,直接發明步槍,但是宋朝的機加工水平實在是太低下,只能先從火銃開始,慢慢的把加工水平提上去。
其實最難加工的部件,就是槍管。
槍械制造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復雜的工藝過程,看起來槍械的構造比較簡單,有的人蒙起雙眼,都能夠把分解成一堆零件的槍械在一分鐘內組裝完畢,但真正制作起槍械來,卻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不然,就會影響槍的準確度和使用效能。
整個槍械的其他部分都是鑄造一次成型,沒有誤差,而對于槍管制造,卻要分兩次進行,先鑄造槍管,然后再進行掏空鉆眼。
剛開始,人在制造鐵管時,也是采取的鑄造的方法,而且,人類的鑄造工藝比較成熟,時間也比較長。
但是,在制造鐵管時,卻發現鑄造工業不管用,制造出來的槍管雖然可以用,但沒有精確度,還容易炸膛。原因就在于鑄造的槍管,看起來比較厚,但內部不光滑,而且,當時沒有想到要車膛線,所以,槍管就是一個筒子,不但子彈射不遠,而且因為內壁不光滑,很容易造成子彈卡殼,或者在膛內爆炸。
正是因為發現了存在這些難以通過鑄造解決的問題,人們才最后決定,要造一根好的槍管,還是應該采用先鑄造好鐵桿,然后在進行掏空的兩步工作法比較靠譜。因為鐵桿是鑄造的,所以比較牢固,在掏空后,對槍管內部進行打磨、拋光,然后再車出膛線。
這樣做出來的槍管更加耐用,使用起來,準確度和壽命都有極大地提升。
如果要制作后世的這種槍管,就勢必要用到精密加工的車床等工具,而這些制造基礎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善的,所以李寺決定一步一步來。
火銃能夠研制出來了,再走火門槍這一步。
火門槍是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嚴格意義來說,小型火銃等都屬火門槍,火門槍的發射一般需要兩個人,命中率較低,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
火門槍發射時,將黑色火藥從槍的膛口裝入,然后再塞入諸如石彈、鐵彈、銅彈或鉛彈一類的彈丸,接著用燒得紅熱的金屬絲或木炭點燃火門里的火藥,從而將彈丸射出。
發射時,兩名發射手分別負責瞄準和點火。然而兩個人使用一桿火門槍,顯得很不方便,特別是騎兵,根本無法兩人操作。
火門槍的命中率有多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