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寺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司馬珍曾經跟他提過一嘴,那就是張俊問過財產申報的問題,于是他問趙構道:“張俊有沒有去申報財產?”
“哪個張俊?”趙構反問了一句,因為張俊和張浚實在是容易搞混。
張俊是中興四將之一,但是張浚比張俊的名頭還要大。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
苗劉之變時,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他提出經營川陜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
在川陜三年,雖于富平之戰中大敗,但他訓練新兵,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賴以安寧。
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都督諸路軍馬。部署沿江、兩淮諸軍防御,并謀求北伐。淮西軍變后引咎求罷。
從張浚的簡歷來看,中興四將都是他的屬下,都要聽他調度,因為他是大都督。
張浚這人,也算的是大才。
張浚生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以及唐玄宗時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的后代。他的父親張咸,連舉進士、賢良兩科。
所以張俊算是書香門第,命中就有會讀書的基因。
張浚四歲時成為孤兒,但他自少行為端正,不說誑言,有一天一個算命先生看到了他,眼中閃過一絲驚異,道:“少年,我見你骨骼精奇,日后必成大器!”
后來張浚進入太學深造,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也就是21歲的時候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士曹參軍是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七品官,相當于民政局兼國土局局長,還兼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靖康(1126年~1127年)初年,張浚被任命為太常寺主簿。太常寺是管禮樂的,典型的清水衙門,張浚來這里不過是鍍金。
名臣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種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
靖康之變、開封陷落后,少宰張邦昌在金國的扶持下建立偽楚,張浚不愿仕于偽楚,逃入太學中。之后,他聽說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南宋政權,于是馳赴應天府,被除授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中,擢升為殿中侍御史。
這是張浚人生中的一次絕妙選擇,跟對了老板,為他日后的升官奠定了基礎。
殿中侍御史還是個七品官,不過有監察之職,掌管糾彈百官朝會時失儀者,和皇帝的距離拉近了很多。
金軍南侵,趙構往東南逃跑,后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之職,舉朝上下才知曉有國法。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文官的權力完全碾壓武將,張浚當時一個小小的七品殿中侍御史,能夠搞得韓世忠丟盔棄甲,隨后遷官侍御史。
侍御史比殿中侍御史又權力大一點,不只管上殿的禮儀了,可以彈劾百官。
這時,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
朝廷見他如此忠心為國,于是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元府。尚未出發,升任禮部侍郎,趙構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朕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朕吧。”
于是他又被授任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宋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都笑張浚過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