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們每天過著在刀尖上跳舞的日子,朝不保夕,掙些家產全是靠拼命換來的,要是皇上和朝廷連這點積累的福利都要收回,那就真的沒人賣命了。
李寺本來心想趙構要是收了張俊的財產,眼下這財政還不是那么危急,但是他知道趙構只是收了張俊一點利息后,也無可奈何。
趙構做的是對的,對于文臣,可以從經濟手段制裁,但是對于武將,他們本來就地位低,連這點經濟收入都要克扣的話,邊疆容易出亂子。
既然張俊那里沒撈到什么收入,以后想從武將手里搞錢,顯然也是很難了,所以趙構才會急急忙忙找李寺想對策。
李寺現在真正來錢的路子,其實不多,一個老李燒烤,一個御湖春高度白酒的制作工藝,這兩個可以并為一個生意,都屬于餐飲的范疇。
這個生意已經交給了王家打理,李寺自信王家絕對要比自己更專業,現在的現金流已經沒法再增加了。
而短期內,老李燒烤還面臨著擴張的壓力,雖說加盟店有些收入,但是自身的發展和運營也要投入不少資金,所以老李燒烤是沒辦法短期內提供大量資金的。
餐飲之外,還有個天下大劇院,這雖然是個銷金窟,每日的流水很大,畢竟就一個單店,形不成規模效應。
李寺思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幫趙構搞錢。
“老趙,你覺得我的皇妃樂隊如何?”
趙構瞇著眼睛說:“非常好,怎么,有沒有興趣轉做宮廷樂隊?”
自從在天下大劇院欣賞過皇妃樂隊的表演,趙構就在打主意,是不是把皇妃樂隊轉為國家正式工。
中國的音樂人,在古代叫樂戶,是世代相傳的,在官方來說,有各種禮儀場合都需要音樂,所以就成立了官方的禮樂機構。
從周朝時期開始,鼓吹樂就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一直到秦漢時期鼓吹樂正式開始設立專門的機構統籌管理,隋唐時期是鼓吹樂最為興盛的時候,在唐開元天寶時期,僅太常樂工就有萬戶;所謂盛極而衰,到了宋元時期,鼓吹樂開始衰落,一方面是由于民間藝術的興起,各種娛樂項目層出不窮,鼓吹樂的發展受到了沖擊,另一方面鼓吹樂依然用于儀式中,這也為鼓吹樂的下沉民間做好了準備;到了明清時期,鼓吹樂就開始下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宮廷音樂,而是民間的一種風俗。
西周時期都是以“大合樂”的形式出現的,在什么時候都是由吹樂和打擊樂一起出現的,在西周時期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鼓吹形式,也不曾單獨出現,只是但是這卻為秦漢時期鼓吹樂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鼓吹樂在先秦時期萌芽后,漢初便開始流行了。西漢時期,鼓吹樂受到樂府的管理,而樂府則受到九卿之一的少府卿管理。漢代的鼓吹樂大致可以分為黃門鼓吹、橫吹、騎吹、短蕭饒歌四類。
黃門鼓吹在秦朝的基礎上做出了一些改變,主要是用在了皇帝宴請群臣的時候用到,在一些國家的重大的祭禮中黃門鼓吹也會用到。黃門鼓吹還用于喪葬,騎吹也是黃門鼓吹的一種,是從胡樂中演變過來的,用于朝會、道路等等,在馬上一邊騎行一邊奏樂。
橫吹是軍樂,本來是胡樂,隨著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橫吹也傳入了長安。漢代音樂家、漢武帝的大舅哥李延年,根據張騫帶回來的曲子改編成了“新聲二十八解”。
在漢代,只有殿庭朝會和在軍營中犒勞戰士們,才會用到橫吹,橫吹只有非常隆重的場合才會用到的。
短簫饒歌也是一種軍樂。一般用在軍隊勝利歸來的時候。東漢蔡邕在《禮樂志》中說“漢樂四品,三曰黃口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其四曰短簫饒歌,軍樂也”。這是關于短簫饒歌最早的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