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崇拜火神崇拜無盡熱量的太陽,更崇拜者自己的祖先。
各斯拉夫農莊相信祖先英靈將賜予后生仔們力量,尤其是當孩子們要挑戰強敵時,因祖先的加持將擁有更強的實力。
于是,各村男孩們帶上父母給的器物、錢財,背著行囊,或是乘船或是徒步,甚至坐著吱吱扭扭的牛車陸續抵達諾夫哥羅德。農莊的博雅爾幾乎都親自前往諾夫哥羅德,一路護送本村的男孩,到了目的地安排孩子們住宿。
畢竟本村孩子入選公民兵人數越多,對自己越有利。
同村的男孩們結伴而行,探討著誰能被選中,誰又
會被刷下來。
事實上針對這些孩子,羅斯已經做過了多輪篩選與安排
有的男孩,因為過于優秀已經被選入常備軍,成為效忠留里克本人的騎兵,這種人畢竟鳳毛麟角。
有的男孩,在學校結業考試時被認定善于書寫與算術,哪怕這樣的孩子體弱,也被吸收進書吏隊伍培養為吃俸祿之人,此事非常顛覆普通斯拉夫人的認知,而這些男孩的確在為王國辦事,他們就是文官系統的起始。
還有的男孩,他們是被強制遷移至奧斯塔拉公國,雖說仍是羅斯王國的臣民,首先他們的身份已經成為奧斯塔拉公國的臣民。對于這些男孩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女公爵卡洛塔有著復興之夢也在積極落實,落在她手里的年輕男子沒有第二種選擇,任何男子皆是士兵哪怕他體弱。這些強制移民的男孩大規模成了騎兵、學會如瓦良格人般劃船,即便稚嫩,已被逼著早早參與作戰行動。至于真正的體弱者,已經被大自然的惡劣無情淘汰不復存在。
環伊爾門湖是不缺孩子的,反倒是強制移民的行為一定程度緩解了土地壓力,卻又在短時間內男男女女又生育一批孩子填補了空缺。
每年都有男孩達到傳統中的十二歲成年,立刻結婚不一定,履行成年人義務則是一定。
最小的只有十五歲,最大的則有二十歲,在最初的設計中留里克將年齡定得很死,可更多的
孩子不想放棄機會,有剛剛十二歲的男孩自持比其他同齡人更為高大,就想著通過競技加入軍隊。
留里克當然想要十八歲左右的男子編入新軍,事實并不容許他這般奢望。
一切都因為羅斯的戰爭活動實在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
羅斯王國的核心人口剛剛度過人員青黃不接的危險時期,可新一代的羅斯戰士才開始陸續長大。
「下限十五歲,但愿我能把兵招滿。如果不行,就降低下限,四支旗隊兩千人,怎樣都得招夠。」
留里克如此想著,又安排諾夫哥羅德總督將「競技場」快速搭建起來。
很快的,聚集在諾夫哥羅德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在城外荒地結伴搭建臨時帳篷,打聽著競技選拔何時開始。
各村的男孩聚在一起,并圍繞著接受過教育的本村兄弟身邊。他們本就是一起成長的同鄉朋友,因其父母各有志向,最終各村只有少數較為富裕的平民家庭能把兒子送到諾夫哥羅德學校就讀。
「我一定能選上,否則就是對兩年學業的褻瀆。你們不用擔心,我若選上就想辦法把你們拉進來。至于競技選拔怎樣做,我教你們」
如此豪言的男孩搖身一變成為同鄉眼里的大哥,這種男孩的確有自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