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這種情況甚至維埃納河平日里也鮮有船只移動。
因為凡是伯爵直轄地的山川湖澤都屬于伯爵家族私產,住在這里的自由民也不能隨便伐木、捕魚。這些事當然可以偷著來,若是被發現了可會遭到嚴重罰款,一旦自由民無法繳納罰金,全家自動變為伯爵家族的農奴。
當地人守著維埃納河卻不敢公然釣魚撈魚的原因就在這里,雖然這條河里的漁獲也比較有限。
沒人撈魚,河上就鮮有船只經過。加之其上游還有一座堅固的羅馬時代的石橋,它是羅馬大道的構成部分,其存在直接阻遏了船只,即便是木筏也無法通過那屹立于河面上的一連串小型石拱。
剩下的道路一路暢通,甚至河道走向開始有利于船帆兜住北風了。
為了節省力氣,雷格拉夫下令把三角帆升起來,哪怕一串船只僅有隊首的長船圣起唯一風帆,也能節省相當多的體力。
依舊觀察情況的紀堯姆哈特眼前一亮,特意囑咐代筆者“快看,他們把奇怪的風帆升起來了,快如實記錄這一情況。哎喲,風帆居然是三角形的,被風吹得鼓脹,像是烤熟的面包。”
雷格拉夫繼續前進,整個船隊果然礙于狹窄的航道被迫構建成一字長蛇陣,三支分艦隊排成一串,如巨大的水蛇在前進。
維埃納河兩岸的修道院、教堂有多座,幾乎所有的修道院歷史都能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
米蘭敕令頒布之后,天主信仰得以公開在全帝國傳播,一大批狂熱的傳教士展開行動,其中涌現出一大批被封圣者。
以一己之力創造了圖爾教區的圣馬丁是偉大人物,圣馬丁本人就長眠于他督造的大教堂之下,圖爾城內的教會墓區,有一座墓就是他的因空間有限,后繼教士們只能埋骨城外的新公墓。
在圖爾下轄的香農地區還埋葬著另一位古代圣人“圣日耳曼”,至少是他的一部分圣骸。
出生于歐塞爾地區的日耳曼,他的名字就是以“日耳曼人”做命名,此舉在羅馬帝國時代并不算什么。他的羅馬貴族之子,年輕時去了羅馬城學習法律成為一時間的著名律師,后來兼任阿基坦行省與里昂行省的總督,最后成為歐塞爾教區大主教,并在任上過世。
他死后被埋葬在歐塞爾的大教堂內,時過境遷,他的墳墓早已被后世的狂熱信徒打開,圣骸被分割后轉移到法蘭克境內的多個教堂、修道院。
像是維埃納河沿岸這樣略顯偏僻的地區,居然也存放著一部分他的圣骸。為此,過去的圖爾主教還出資修造了一座小型教堂圣日耳曼修道院。
它的存在目的就只是存放圣人的圣骸,唯有在一些節日時期,一批附近村民蜂擁而至,樸素的村民只想瞻仰一下圣骸,哪怕是在教堂附近轉上一圈也好,這樣據說就能得到神圣力量的加護,保佑全家老少安康。
也恰是這種原因,好端端的完整圣骸被民眾拆了個七零八落。
圣日耳曼活著的時候與圣帕特里克是朋友,后者坐著一艘小船,冒著淹死的風險從加來海角橫渡海峽進入不列顛,繼而前往蘇格蘭與愛爾蘭地區傳播福音,以至于一些在設得蘭群島活動的凱爾特人也皈依了天主。
圣帕特里克在設得蘭群島留有小型修道院,以及一些圣物,只是那些圣物早以歸入羅斯王國之首。留里克直到何為珍貴之物,繳獲的羊皮紙福音書的硬制封皮可是鑲嵌了一層細密鉆石砂,顯得它晶瑩剔透。
能在偏遠的設得蘭群島由此繳獲,這本手抄的福音書之扉頁寫明了抄寫者的名號,就是帕特里克本人,以及用羅馬數字標注的成書時間。
它還是被當做寶貝珍藏起來,不過是牢牢得被羅斯王國藏了起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