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農大村鎮到底有多少人口通過圣馬克西姆修道院的館藏文件,使得雷格拉夫不需要親自走訪便基本掌握了。
自己的香農男爵領看似規模很大,實則就只有三個定居點香農大村on、魯瓦夫大村roiffe、阿瓦內大村avoe。
除了三個大定居點外,沿河還存在著一些規模很小的聚落。
香農是其中最大的定居點,它的本意就是凱爾特語里的“堡壘”,而所謂的堡壘指的就是附近土坡上的那個已經淪落為廢墟地基的羅馬軍營。整個地區的農奴也高度集中于此,全地區可能近半農田就在這里。
在其北部的阿瓦內大村,自由民多居住在這里。
這兩個定居點廣泛使用石頭搭建房屋,一來附近土坡就有充足石材,二來被放棄的羅馬堡壘還有大量的石頭立刻使用。曾經的堡壘石墻的石塊,凡是沒有風化瓦解的,都成了民房與修道院建筑了。
至于埃維納河對岸的魯瓦夫,當地村民清一色是自由民,它完全處于森林地帶,依靠著當地的圣德魯伊夫修道院,由本地教會代管當地各種事務,甚至原本駐扎香農的軍隊,平日里也懶得去那邊巡邏。因隔著一條河,這里的居民難以弄到大量石料,他們的住宅幾乎都是純木質的。因開發有限,土地較為貧瘠,魯瓦夫當地的人口僅有千人規模,卻是香農地區最南端的一個大型定居點。
盧瓦爾河與埃維納河相交而形成的大三角洲就是自己封地的核心,人口與農田都集中于此,偏偏不少地方地勢偏高,整個大環境里森林似乎過于茂密了。
初冬的香農本該蕭瑟,無論自由民還是農奴,整個冬季他們幾乎之期待兩件事,即萬圣節彌撒與圣誕節彌撒。
村民不會在冬季舉行婚禮,大好事理應在盛夏亦或是幸福的秋收時期舉行。
不過從更務實的角度考慮,一對夫婦結婚后,妻子極大概率迅速懷孕。若是在冬季舉行婚禮,來年的新生兒就會在秋季降生,在最脆弱的前一百天不得不直面嚴冬,礙于家宅簡陋,這個時期降生的嬰孩夭折率驚人。
突然抵達的諾曼人已經成為香農的新主人,所有當地人搖身一變成為香農男爵的臣民。
但這里第一時間飄揚的據說是麥西亞王國的王旗,有識之士意識到大家在身份上與自己之前的預想完全不同。大家甚至不再是法蘭克王國治下的臣民,而是麥西亞王國的臣民。
被圖爾舊駐軍放棄的空置房舍,第一時間就成為雷格拉夫部下的營房,哪怕所有木屋和石屋空空蕩蕩,戰士們扛著各種鋪蓋,在登陸的當天就將這里改造完畢。
他們將圓盾和手斧掛在石墻上,基于個別人對信仰的理解,將小木雕與小的木頭十字架也掛在墻上。
他們早已皈依天主,有的人完全因其父母皈依天主,弄得自己也成了丹麥世界的早期基督徒。
圣徒埃斯基爾幾乎以一己之力完成這一切,他用大半生的時間走遍斯堪的納維亞,乃至去了羅斯人治下的涅瓦河口,第一次將遙遠東歐的一些消息告知西方教會,使得羅馬教廷獲悉在遙遠的東北方向還有一個廣袤且空曠的世界。
埃斯基爾如今五十多歲老頭子一個,他一生苦行,如今這幅身軀也快透支得要垮掉。他現在住在漢堡城內簡陋的修道院內,其掌控的北方教區如今基本與薩克森公國疆域吻合,他自己更是薩克森人出身,人已暮年的他雖然已經足不出戶,還是要為自己畢生的事業繼續操勞。
他在丹麥世界傳播福音,乃至前往瑞典語羅斯試圖說服五花八門人物皈依,就必要按照北風人可以接受的一些方法去做。
破壞圣像運動已經結束,西方教會受東方教會的影響,一度在各種圣象的問題上態度
糾結。
如今繼續崇拜圣象已經不必擔心“偶像崇拜”的罪惡,只要崇拜的是圣母瑪利亞的塑像就是完全合規的。
如此一來,在北方世界最受歡迎的芙蕾雅女神,祂的塑像就被埃斯基爾解釋為“圣母瑪利亞”。皈依天主的丹麥人甚至不需要重做新雕像崇拜,各家各戶擁有的舊神像,就說祂是圣母像接著繼續崇拜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