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時隔四百年出現了羅斯人的面前。
留里克下達命令,決定拆毀奧布埃村的奧恩河木橋。
此次將拆得非常徹底,連石墩都要拆掉。
當年的羅馬人就是依靠著一些巨大石塊蹲在河底,它們足夠厚重,形制上也堆成梭形,如此完全可以硬抗河水沖刷。
山坡下熱熱鬧鬧,山坡上的修女們看著那些金發野蠻人居然對著橋梁又打又砸,木制橋板很快蕩然無存,繼而是赤膊上陣的壯漢,以潛水的方式在橋墩巨石處捆綁大量繩索,岸上待命的戰士們再以拔河的模式,將石墩拉開。
把巨石拉到河岸上實在費力不討好,留里克又令,小一些的石塊能搬即搬,大家伙拉
到河邊蘆葦叢不妨礙船只同行就好。
于是,一些有半人高的石塊,時隔數百年重現天日!
長久的沖刷使得花崗巖的棱角早已非常光滑,凡被拉上的石頭又被大錘打砸一番。羅斯軍實在需要一些石塊,構成橋墩的石頭更便于處理成小塊,它們將作為投石機的后備彈丸。
橋梁被拆毀,第一條長船劃著槳順利通過,人們在岸邊歡呼了一陣子,更多的待命船只開始繼續西進。
因為羅斯軍的奧恩河口-梅茨城大營與奧布埃村進攻營地之間,存在著一條逼仄的河谷通道。局促的環境限制這羅斯軍人員物資的運輸,倘若優勢敵人突然從西方殺過來,羅斯軍在作戰中一旦出現什么問題,無論是
撤退還是增援,也一定會在河谷通道里陷入混亂。
扎營之地存在風險,哪怕留里克估計其中風險并不大。他厭惡風險,于是面對著城市西方、離開山丘后更開闊的平原區,羅斯軍一定要布置一些哨所。
更重要的是,羅斯軍必須盡量尋找奧恩河的勁頭。他們可不是什么地理探險家,派出去的船隊肩負一項使命,找尋上游的新村莊、找尋奧恩河可通航的盡頭,為軍隊建設新的前哨基地。
誰能獲得如此光榮機會呢?
各旗隊都在請戰,留里克想了一想,就給予大侄子阿斯卡德這份光榮機會。
那小子是國王的侄子,如今阿里克帶著一批兄弟一直統治著斯摩棱斯克地區,本無爵位的阿里克終為斯摩棱斯克公爵。阿里克只有兩個兒子阿斯卡德與基爾,按照傳統,這位阿斯卡德日后要繼承爵位。
如果一個男人缺乏戰功,就算成了公爵也要受人輕視嘲諷。
留里克的確有意讓大侄子做軍隊主力的先鋒,為了確保安全,他也派出了羅斯軍另外兩支精銳騎兵隊,「豬鼻」斯溫與「八字胡」卡爾所部出戰。
阿斯卡德的第七旗隊,他們的船隊在河道上排成一字縱隊,也因奧恩河已經變得頗為狹窄,龍頭戰船已經無法河面調頭,更不能排成兩隊。
不過若是遇到問題調頭也簡單,劃槳手換個方向坐下,船艉瞬間變成船艏。長船的特點便是如此,它的首尾
幾乎是一樣的,那一邊是船艏只取決于劃槳手的面朝的方向。
二十條船押運著一批物資向上游繼續進軍,在其兩翼均有騎兵隊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