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蘭西島厚重的石墻相對比,莫城的羅馬古城墻要低矮很多,城市的石拱門也很逼仄。
一條石板路通向城市,城門狹窄得只能供一輛馬車通行。
阿里奧伯特已經是莫城伯爵,他對修道院長突如其來的態度有些受寵若驚,既然本地權勢最高的教士是完全和善的態度,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進城接管一切。
騎著馬的他不得不打量城門高度,感覺到如果騎兵扛著騎矛行動,就不得不將長矛放平。
等到他真正開始過城門時,驚訝地發現自己的頭盔距離城門天花板已經近在咫尺。
“真是一座狹窄小城,想不到我以后就要住在這里了?!等到一切安頓下來,我可要把城市擴建一番。”
他慨嘆一番,出于新鮮感,自己還是要帶領親信們環繞城市那逼仄的巷道走一圈。
狹窄的石板路兩邊有極少數的雙層樓,絕大部分民居還是很平凡的草垛房。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牛羊糞的獨特氣味,阿里奧伯特定睛一瞧,他固然注意到有大量城市居民目光呆滯地站在道路兩旁,眼角注意到城里果然養了一些牛羊。
居民女多男少,大量戴著粗布頭巾的婦女領著孩子,站在路旁駐足圍觀。其中混雜著一些灰白須發的老者,城內居然只能看到極少數的青壯年男子。
他隨便打量一番就察覺到莫城的奇怪。明明戰爭并未波及此城,城內男人都去了哪里?
在眾多粗制濫造的草垛房里當然藏匿著一些堅固建筑,他看到了有煙囪的鐵匠鋪,結果鋪子安靜得嚇人,本該忙著打鐵的工匠不見蹤影,本該時常噴濃煙的煙囪也都沉寂了。仿佛鐵匠原地失蹤!
包括鐵匠在內的所有工匠都是貴族領主看中的技術人士,他們雖然不是扈從戰士,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向貴族扈從看齊。阿里奧伯特本欲立刻收編城內技術人士,自己的美夢破碎了。
莫城里最大的建筑就是莫城修道院,它其實并非城內最大的建筑。
莫城在羅馬時代名為iotu,一座道路旁的貿易節點城市。依靠著馬恩河的傳統航運,以及羅馬古道的陸路交通,莫城在過去的年代也享有輝煌。
往來商賈很多,一座環形劇場拔地而起。
當角斗比賽被最終取締,來自希臘世界的戲劇成為最受歡迎的公共娛樂。奈何帝國的瓦解不可避免,民族大遷移時代,很多部族來了又走,最終法蘭克人成為大亂斗的勝利者。
莫城也就恢復它高盧時代的古地名,就是當地居民與高盧人已經沒什么血緣關系了。法蘭克人沒有理由重建已經成為廢墟的環形劇場,倒是大量的石塊是完美的建筑材料。
于是莫城修道院干脆利用據稱里唾手可得的方形石材建造,但它并非巨大建筑,小小的莫城也沒有空間容下一座大教堂。
騎著馬的阿里奧伯特眨眼間就環城一周,他與親信們干脆站在光禿禿、長滿野草的環形劇場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