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本地居民是缺乏鑿冰釣魚的本事和意愿。
羅斯人則不同,首次在此地過冬的他們,就扛著大斧頭在半米后的冰層上鑿大洞。
留里克許可自己帶來的傭兵們做這種事,老奧托令他的一些老伙計也這么干。
羅斯人在東歐的冰湖復刻在波的尼亞灣深處的冬季捕撈工作,一批大洞被鑿出,稍稍攪動湖面,就是給湖下的鱸魚強烈的刺激。冬季冰層下的魚總體有些缺氧,它們能敏銳覺察到新鮮氧氣的氣息,雖當冰層破裂魚群就會蜂擁而如。
這不,發瘋般的鱸魚甚至直接跳出洞口,鑿冰的羅斯人哈哈大笑中來了一出守洞待魚。
如此情況也看傻了本地圍觀的斯拉夫人,或曰羅斯人都有神力能讓魚自己跳出來,或曰這和神力無關倒也與力氣有直接關系。
如果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能確定鑿冰撈魚收獲驚人,就算鑿冰是一個很沉重的體力活,本地斯拉夫人愿意去做。
他們不似如熊般魁梧的羅斯人的力氣,更愛惜有限的鐵器,還恐懼惡寒不敢離開農莊太遠,甚至還有溫暖時期撈魚技術的拙劣導致覺得此湖魚不多的錯誤認知。諸多的因素導致他們看到了羅斯人表演的冬捕奇跡。
實際呢?當討伐反叛的松針莊園后,羅斯公國老家的來的正規部隊以先進拖網船掃蕩湖區,就證明了此湖妄為群農莊環伺,大湖和沒被開發差不多少。
十二月的大雪后,被圍墻保護的諾夫哥羅德城市開始彌漫起烤魚的香味。
羅斯人也沒有發明出“查干湖式”冬捕技巧,留里克雖然知曉這個方法,也只是知道個皮毛,研究落實它可以只是沒必要,因為用傳統的釣魚手段捕魚已經成果斐然。
諾夫哥羅德城里出現了一座特殊的城墻,構成它的磚頭就是一條條凍魚。烤魚是最傳統的吃法,各路維京部族的民眾要外出趕路,遇到水塘撈出魚,掐頭去尾剖內臟,穿在樹枝撒鹽烤熟啃魚肉,就成就一道地道的維京野餐。
羅斯人也是一樣的,然本地斯拉夫人的做法是燉魚。
本地人因環境使然,他們守著幾乎無限廣博的森林,全年有更多的時間采蘑菇,尤其是九月雨后的林子,各農莊的男女都愿意去采蘑菇。
最常見的平菇,少見然鮮美的雞油菇、松露、松乳菇,等等。絕大部分采蘑菇的姑娘都采到了可食用菌,至于毒蘑菇的存在也是有的,食用毒蘑菇是小概率事件。
不像維京各部族,都有故意吃毒蘑菇以求出現幻覺從而和阿斯加德生活的先人交流的情況。
他們用曬干、烘干的蘑菇和魚一起燉,伊爾門湖最常捕到的鱸魚本就味道鮮美肉質細嫩,配上曬干蘑菇含有的鳥苷酸、谷氨酸,令鮮味更上一個層次,從而彌補了本地人長期的因地理局限性難以獲得鹽的遺憾。
羅斯人來了,羅斯人要定居,鹽的供應問題直接大大的改善!蘑菇燉鱸魚,鹽多放些以應嚴寒,佐上老家帶來的洋蔥頭和本地采摘曬干的百里香,這樣一鍋湯可謂本時代的珍饈了。
貴族才有能力享用這種美餐,住在諾夫哥羅德城里的白樹莊園民眾也不虧,留里克銷售了一批鹽,而今又干脆以鹽為酬勞,招募了一批農閑的農夫為自己繼續造紙。
這些農夫也不是別人,他們本就是斯拉夫旗隊的戰士,留里克此舉是給手下的戰士獲得利益的機會。
煮麻的大翁都用上了,農莊的陶土匠人也嗅到了利益的氣息,新的大翁開始制造。
這些措施都是需要伐木、造炭的,進一步帶動了被迫閑散人員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