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詞匯在古芬蘭語中都直指“交換”這一概念,但彼爾姆人并不多,他們也不存在占有統治地位的大部族,不過是密密麻麻的牧民氏族家庭約定俗成在一個名為“彼爾姆”的集市交換生活用品,他們的世界里幾乎沒有外人,所以清一色自稱“彼爾姆人”。
卡斯庫威的大軍來了,雖然沖到彼爾姆人活動區時因為各種原因僅剩下五百名戰士。卡斯庫威親自帶隊愣是沖到了彼爾姆人的集市,酋長國的大酋長蒞臨一個分散的氏族社會里,如此概念一如羅斯公國大軍暴打酋長國。
大酋長活成了他最痛恨的敵人的樣子,但這非常有效,他不會吹灰之力就收編了多達兩千人以及數以十萬計的馴鹿!
卡累利阿人不愧為北方冰原的小霸王,其中的有建樹者擁有的組織動員力的確更強,也是他們過去時光能暴打塔瓦斯提亞、蘇歐米這些芬蘭部落一直占便宜的原因。
卡累利阿酋長國的擴張根本不是卡斯庫威要彰顯自己的權勢,他希望自己的臣民越聚越多,只有靠著更多的兵力才能討回在羅斯人那里丟失的土地與尊嚴。
向東進軍的隊伍在深秋返回處于拉多加湖與奧涅加湖交接帶的草場,這時連本地的呂迪人部族也宣布效忠酋長國大酋長。
集結令就在冬季第一場雪后下達,按照卡斯庫威的命令,酋長國所有能拉開弓弦的男子都是戰士,都必須在新的大營地集結。
他開始清點自己的兵力,面對著一支多達六千人的大軍終于將丟失的自信找了回來。
只是這六千人里充斥著水分,真正有戰斗力的男子只有四千人。
在北極圈南北活動的卡累利阿人,依靠他們的寒帶畜牧業如何養活得起大量民眾?他們的祖先的確是北亞居民,在古老的時代追尋馴鹿的腳步從中西伯利亞林地抵達現在的區域并在歐洲進入大分裂時期,卡累利阿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偏偏也是他們占有的實為非常惡劣的地域。不像是他們的血緣族親愛沙尼亞人在種麥子,更不像是族親馬扎爾人成為人口眾多的騎兵民族。
如此兵力已經做夠承載起卡斯庫威的自信,大權在握大軍在手,所有人都在呼吁一場戰爭,而發動反擊戰爭,也是民眾支持其統治的根本原因。
卡斯庫威主觀上希望和羅斯人來一場決戰,只是正面交鋒自己極大概率吃虧。
如果能拔出他們的據點取得初期勝利就再好不過。
他們本該在熊祭壇進行冬至祭祀,如今只能在新營地做此事。祭祀儀式成為大軍集結的機會,他靜挑釁選了兩千人,在儀式結束后開始了反攻。目標,熊祭壇!
他們自然是首先抵達故地伊索塔爾瓦,混合了多個社群的卡累利阿軍在白雪皚皚下發現了密密麻麻的人類骸骨。
人們先是恐懼,接著暴怒。
有酋將理智地詢問:“大酋長,羅斯人如此兇悍,我們當如何應對?”
卡斯庫威能有什么妙計,滿地骸骨讓他大為震撼,但在部下面前他必須保持強硬態度:“羅斯入侵者在熊祭壇建立堡壘,我們要奪了它。根據之前的戰斗,羅斯人的箭矢很強勁,所以這次我們準備了更多的箭矢。我們靠著箭矢的優勢定能拆了他們堡壘,屆時毫不留情殺死所有敵人。”
他就是要依靠兵力優勢完成首勝,一如祖魯大軍去圍攻英軍的兵站據點。
是狩獵松鼠皮的羅斯獵人遭遇到了大量活動的“黑皮”,那似乎是熊也不似熊,當意識到那是潛在的敵人后獵人立刻撤退。
雙方實質上已經互相發現,卡斯庫威本也沒想著掩藏軍隊行動,見此狀況支令:“給我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