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口修建長吊臂的港機吊車是必要的,甚至木質的龍門吊也是未來所需要的。
計劃定下來,還向父親夸下海口,如若對此事怠慢就有損名聲。
留里克召集他的工人們開始行動。
指望處于文盲狀態的人們做復雜的工作實在太牽強,羅斯控制下的人口的素質狀況就是這個樣子,留里克毫不奢望他們的手藝,只求其中的“木匠”真如他們自稱的那樣善于處理木頭。
留里克到底是懂得21世紀的有關“血汗工廠”管理原則之人。
指望族人們真的賣力的一天干活兒十八個小時,如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那些英格蘭工人,這是完全不現實的。因為那些破產的農民沒有乞討的權力,更無進入山林當獵人的權力,除了給早期的工廠主打工一條路,唯二的一條路就是移民去彼岸的新世界的蠻荒西部拓荒了。
羅斯人整體還是原生態的,留里克無法過分的逼迫他們,哪怕他的身份極為高貴。
還有一個限制他們工作時長的因素,就是夜間照明的絕對匱乏。
建造起重機的工作時間主要就在有限的白天,當夜幕完全籠罩后,全面的繼續工作就變得不現實。
就這樣,留里克給手下的人們進行了分組,以求得在有限的白天時間,完成可以實施的效率最大化。
人們行動起來,有的負責鋸巨大的杉木,有的負責切割松木板材,有的搓麻繩。
鼠籠起重機最關鍵的部分,就是由金屬打造的一批軸承,唯有制造這些,留里克決定親自監督科文鐵匠的工作。
至于那些女人們,她們最大的工作就是負責后勤。她們要掌管做飯、洗衣的工作,真的閑暇下來,還要幫襯著搓麻繩的重要工作。
三百余名壯漢,他們將艾隆堡變成了一座巨大的木材加工廠。
尤其是針對那六棵巨大的杉樹,留里克也想不到,為了起重機的順利建造與使用,它們成了最先被處理的木材。
緣何?僅僅因為云杉的木材質量比紅松要好,能經得住更大的力量拉拽。再說他們杵在干冷的戶外已經實質上陰干了一個多月,它們變得更加兼顧了。
在沒有得到橡木的當下,留里克必須用云杉去造設備的全部稱重部件。
這樣,云杉樹干中間部分的十個stika的木料,被雙人鋸慢慢的鋸斷。區區卡拉維爾這種排水量五十噸的小船,用得著三十米長的桅桿?僅僅十米就已經足夠了!留里克就是這么想的,不過十個stika,九米八的長度的樹干擺在雪地里,它依舊很長。
為了設備的穩定性、抗沉降性,人們將被建造的兩臺起重機,以間隔約十米的距離,在艾隆堡西門的門口外打下地基。
壯漢挖掘凍結的土壤,在以人力和馴鹿之力,打下兩根粗大的杉木樁。木樁之上很快傾斜的架設起杉木,一端可謂昂首看天,另一端被埋入土中,此很粗的木桿就是起重機的永久性的固定式吊臂。
在其后端,直徑安裝兩座達到四個stika的“鼠籠”,將有操作者在籠子里行走,驅動軸承旋轉以不斷的絞緊麻繩,達到起重機的抬升。為了是的操作者不需要耗費太多的體力,在吊臂處當然也要使用一個滑輪組。
就是這養結構并不復雜的設備,留里克一開始估計到要制造一套棘輪系統,他尤為想到了后世的那種“雙向棘輪扳手”,他完全可以根據該類設計,去給“鼠籠”做一套棘輪收放線系統,想來那還是太復雜了。
棘輪設施還是要有的,哪怕留里克覺得緊靠纏繞軸承的大量麻繩的摩擦,還有鼠籠的自重,就能抗住被搬運物的拉車,就能保證操作者可以通過走動方向,輕易完成收線放攬勝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