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以防萬一,為了避免所裝在的重物意外墜落,棘輪還是要做,只是這個棘輪是特別的。
留里克決定了,那巨大的鼠籠本身就來做成木質的齒輪。空置鼠籠轉動方向的棘齒卡榫,就設計在鼠籠的兩側,這樣收線放線只需要操作正確的卡榫,即刻完全杜絕貨物意外墜落的情況。
且看著鼠籠,為了制作四個鼠籠,留里克可是動用了多達五十名木工。
鼠籠并非圓形,而是有著十六組松木輻條拼湊而成是十六邊形。所謂輻條就是較粗的松木,故而當直徑接近四米的鼠籠完工后,它整體流露的可是簡陋。
它可以被建造的更加精細,奈何留里克不想浪費那么多時間。
制作鼠籠是個大工程,制造鉻鐵打造的軸承更顯得復雜。
艾隆堡最大的火爐成了制作軸承的關鍵。
制作滾珠軸承?羅斯人不具備這種高科技能力,甚至滾輪軸承也不是當下就能造出來的。
最大的火爐燒著一些鐵柱,它們被撈上來后旋即被工人不斷的敲打,按照留里克的要求,盡量的將之敲打成圓柱,卻唯獨是兩端被要求砸扁(以便嵌入木材里),且整體依舊保證柱形。
沒有滾珠軸承,留里克想到的就是金屬的硬接觸軸承,此技術對于艾隆堡的居民已經完全不陌生。那些河畔的水車的軸承就是這有的硬接觸,只要勤于灌注油脂,以水車的穩定運作經驗來看,這種金屬硬接觸是可以接受的。
那些男人全在盡力的工作,針對他們的報酬則是每人兩磅燕麥的硬指標,魚肉和鹽另算。
他們每個人還將得到五個銀幣的“工資”,其中從事鼠籠制造和冶鐵的工人,“工資”達到十個銀幣。這份“工資”是公平的,并不會因為是科文人,就比羅斯人少領一點。包絡伙食上的供應,大家都是一樣的公平。
留里克手頭就有現成的銀幣,倘若實在不夠用,那就直接以現成的燕麥來交換,七萬磅的燕麥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樣一來,他們主要在短暫的白天奮力工作,夜幕降臨后還要再工作一陣子,艾隆堡每天的燕麥消耗逐漸的逼近了一天一千磅的可怕數字。
高強度的建造工作持續了整整二十天,兩座建設在堅硬土地上的鼠籠起重機才有了眉目。
就在第二十五天,兩個鼠籠中間的金屬軸承連接完畢。要把鼠籠順利立起來,留里克干脆運用起了艾隆堡的木墻,纜繩就以木墻為一個受力點,木墻內又是人力畜力合力,將躺倒的鼠籠給拉了起來,最終掛在它應有的支架上。
儒略歷的二月一日,這一時期也是艾隆堡最寒冷的時期,和寒冷相對應的是艾隆堡居民的熱情。
就在昨日,留里克下大了一道命令:“我們奮戰了整整一個月,已經消耗掉的三萬磅的糧食,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這兩臺起重機。現在已經是最關鍵的時刻,讓我們把滑輪組和纜繩全部安裝完畢!”
一百多人就在夜間,在大量篝火的照明下,完成了最后零件的安裝。
當新一天的陽光照射大地,就在艾隆堡的西大門邊,兩尊巨大的設備,帶有著強烈的朋克質感屹立于冰雪世界中,恍若來自于另一個時代。
鼠籠起重機看起來成功了,它僅需要一次成功的裝卸,還證明自己的可靠。
這一天,住在艾隆堡的男女老少傾巢而出,連帶著木墻上、塔樓上也站著一批人,指望占有一個好的觀賞點瞧瞧這奇景。
他們分明是親手打造了它、親眼見證它從木料到屹立不倒的“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