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接上回分析。
1、投股票就是投公司,買股票就是買實業。持有股票,相當于持有一項實業資產。投資者要理解,投股票投的是公司,做的是公司股東,要堅持長期持有好公司,賺公司成長帶來的收益。
作者在書里只是簡單說了上面這句話,沒有展開詳細論述。
其實很多財經類書籍都有這個毛病,總是給一個結論,然后并不展開,展開的都是財務指標怎么看,財務報表如何分析,但上雪認為恰恰是這些沒有任何數字的結論才是最需要植入讀者血液中的。
為了將之植入大家的血液,上雪再重復一遍:
“投股票就是投公司,買股票就是買實業。持有股票,相當于持有一項實業資產。投資者要理解,投股票投的是公司,做的是公司股東,要堅持長期持有好公司,賺公司成長帶來的收益。”
這句話如果我們一眼看過去,所有人都懂,所有人都懂的道理寫進書里基本就是廢話,因為購買股票的人都知道自己購買了股票之后,就自然成為了公司的股東,不管這個股東究竟有多小,夠不夠格參加股東會都不重要,總之身份就是股東。
認同這句話的人是100%,但真正把自己放在公司股東位置的人應該不到5%,甚至不到1%,因為大多數股市投資者,都是打工人,包括基金經理,投資顧問,資管人士其實都是打工人,都是靠出賣勞力,換取工資和獎金。
打工人有一種很難拔除的思維——賺工資思維。
在打工人眼里,每年得到的錢應該是線性的,就跟他們每年工資上漲的幅度一樣,曲線斜率都應該是向上的,所以他們中的不少人覺得投資也應該如此,他們總認為一個能每年給他們正收益的投資才是好的投資,今年賺明年虧的就肯定不是好的投資。
說到這里,上雪認為我們可以把這本書的干貨第4點放到這里一塊說。
干貨第4點說的是復利。
作者說:
“復利是把過去的盈利疊加到本金里,繼續去滾動盈利。
如果按照每年盈利20%的復利向上滾動,100萬元的本金在10年后變成了619萬元,在30年后變成了2.37億元,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夸張并且匪夷所思的數字?
投資中有一句話叫:“慢”就是“快”。
這里的“慢”,不是真的慢,而是指每年的復利盈利為12%~20%。其實這個復合增速已經是“超級速度”了,只是大部分投資者都理解不了。”
這段話基本也是所有理財書籍,尤其是基金投資類書籍會跟大家強調的:充滿魔法色彩的“復利”。
“復利”在數學上好像確實可以讓我們的財富呈指數級增長,也只有復利投資可以讓一個普通的打工人通過投資,在起年老時實現財務自由。
這個觀點是沒有錯的。
但大家發現了么,很多書里這樣的表述其實會誤導我們。
他們說如果我們每年可以多賺10%,一直一直滾下去我們就可以變得多么多么富有,于是很多我們就以為復利投資是每年的投資投資都可以有本金的10%,一直以追著么持續向上,財富越滾越大,最后就可以走向人生巔峰。
現實并非如此。
現實是只有確定利率的債券和固定收益理財可以給我們每年穩定的正收益,股市投資并不是線性的,我們很可能今年賺30%,明年虧了15%,后年又虧5%,大后年賺40%,如此反復波動,最后到了三十年之后,我們回頭一算,發現每年的平均年化收益是10%。
所以上雪要跟大家強調,復利不是預測出來的,不是線性的,不是每年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經過一定時間長度的投資后,往回倒算出來的。
只不過中間的所有波動讓工薪階層非常難受,一開始賺個30%他們覺得很爽,但第二年虧了15%大多數人都割肉離場的,沒離場的見第三年又跌了5%也離場了,能撐到第四年賺40%的人數估計又是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