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或者“企查查”這兩個網站或者app,能夠查詢企業股東、實際控制人、相關法律糾紛、工商資料變更、企業關聯關系等資料。我在查詢的時候會感覺自己像偵探一樣,有的時候會找到意想不到的東西。
6、搜索引擎。如果有疑問,上百度、搜狗和必應網站查詢都行。要訣是順藤摸瓜、打破砂鍋問到底。過去的新聞報道、其他投資人的分析、論壇上的帖子等都是我們分析企業經營情況的“呈堂證供”。至于這些資料怎么篩選和應用,那實在無法統而言之了,只能是用到自然知。
在這里補充一下對于商譽的專業知識,同樣,想進一步學習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往下看:
商譽是如何產生的?簡單一句話,商譽是在溢價并購時產生的。比如,a公司100%收購b公司,b公司的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是3億元,a公司出了5億元,那么多出來的2億元就是商譽。
從公式上看,商譽=收購成本-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x收購比例。
這里有兩個小問題。
首先,從會計計量的角度看,商譽僅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產生,企業自身產生的商譽是不進行計量的(商譽不會憑空產生)。
其次,因為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難以確認和計量,所以商譽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記賬手段,存在很大的操縱空間。
商譽出現在哪里呢?還是以剛才的案例來說,收購完成以后,2億元的商譽出現在a公司合并的資產負債表里(母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不會出現商譽)。又因為商譽是不可辨認的,所以現在把商譽放在非流動資產里。
2019年年初,《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做了明確的要求。
首先,其他所有資產都是在出現減值跡象以后才做減值測試,商譽則不同。商譽每年年末都要做減值測試,并且商譽減值和業績對賭無關。哪怕過了三年的對賭期,只要有商譽,還是要做減值測試。
其次,在做商譽減值測試的時候,不允許把并購對象的整體股權作為減值測試對象,而是要將商譽分攤至資產組(組合)后分別進行減值測試。
最后,不只是年報和半年報中要披露商譽減值信息,季報中同樣要披露商譽減值的相關信息。
商譽減值后,公司會在利潤表上體現商譽減值的損失。比如,這次北斗星通做了5億元的商譽減值,利潤相應少了5億元。
因為利潤會影響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所以減值以后股東權益相應少了5億元。
如何避免踩到商譽減值的雷?
作者認為,我們在看任何一家公司的時候,如果資產負債表中的商譽和凈資產比超過了50%,那么這家公司我們暫時不要再看了。
后續論點見下章。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僅用于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