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年交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啥的,其實都不要求保險公司給利息,那么保險公司其實就可以每年免費拿一筆又一筆穩定的錢去搞事情,尤其是這一筆有又一筆的錢不僅年限長,還沒成本。
人家商業銀行拿我們的錢好歹還給個活期存款利息,但是保險公司可是白拿的,別的險種我們先不提,單單是養老保險,我們只要交了一筆就年年都會交,一交就是三十年,不退休還根本用不到。
年限這么長,這么穩定,成本這么低廉的“保費”就這么被保險公司拿走了,如果這個保險公司的掌舵者是巴菲特這樣的股神,隨便搞搞投資,你說能不有錢么?
當時年輕的巴菲特就搞明白了我們說的,保險公司就是收取客戶的保險金,然后進行投資,增值后保障客戶的利益,說白了就是拿別人的錢免費用,保險公司的這種商業模式對巴菲特而言吸引力太大了,他甚至認為geico是一家永遠不賠錢的公司。
上雪可以斷言,如果巴菲特不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掌舵者,他一定不是股神,或者說他肯定不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因為巴菲特其實人生中也選錯過不少公司,他其實買過的企業有三四百家,但最后獲得巨大成功的,讓大家耳熟能詳的,也就十來家。
并不是說這十家公司的收益把那幾百家公司的虧損都掩蓋了起來,而是巴菲特在其他公司里很難虧損出局,他的保險公司給他提供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就足以讓他可以犯比較多的錯誤。
上雪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如果巴菲特看準了一家公司a,他100塊買進去,買了100股,結果被證明判斷失誤,買高了,公司a的股價在巴菲特買入后跌了20%,變成80元每股。
很多人這個時候就慌了,但巴菲特不會,因為他手上有保險公司白拿來的現金,于是他很淡定地在下跌后買了80000股,100比上80000,也就是1:800,之前他第一次判斷錯誤的那個買入行為是不是就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買入80000股后,巴菲特的持有成本基本就是80元每股。
這個時候只要股價往上反彈一點點,巴菲特就可以立刻解套,結束這次失敗的交易不虧錢走人。
因為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巴菲特可以不斷犯錯;
因為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巴菲特注定了在投資上很難賠錢,他的很多投資,其實都是只輸時間不輸錢。
只要不輸錢,伯克希爾的股價就可以一直一直漲,以至于漲到現在43萬美金一股,折合人民幣275萬,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就算把全家家當都賣了都買不起伯克希爾的一股股票。
這就是上雪在《投行之路》里說的,金錢有一種逆天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降低風險。
這也是為何上雪要在《雪視角》花了大篇幅跟大家反復強調,永遠不要滿倉,留有一定比例的現金,這個比例最好在40%左右,因為這40%的現金在關鍵時候可以讓我們立于不敗之地。
作為普通人,我們雖然沒有辦法擁有一家保險公司,但是我們也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個現金流就是我們的工資,所以其實巴菲特的模式我們是完全可以模仿的,只要我們懂得如何投資,就可以把每月到手的現金流的威力通過時間這個放大器,釋放出來。
后續論點見下章。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僅用于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