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他的努力下,【核舟】的形象也是愈發豐滿起來,尤其是船首的三個人,更是神態各異,就連蘇黃二人共閱的手卷上,周靖都在上面刻了字,如果不留意的話,就算是用放大鏡,都未必能發現這樣的細節。
正式雕刻的第三個晚上,在對整個【核舟】進行了第五遍精修以后,周靖終于心滿意足地放下手中的雕刀,小心翼翼地捧著接近完工的【核舟】,在燈光下認真的欣賞起來。
不論是舟上的人物,還是船上的箬篷,亦或是船尾的火爐,全都雕刻得恰到好處,就連周靖自己都忍不住嘆一聲“完美”。
接下來只需再用牙雕機與砂紙對【核舟】進行打磨、拋光,這件核雕作品,就算最終完成了。
第二天上午,周靖便再次坐到了工作臺前,只不過這一次的雕刻材料,已經從桃核變成了米粒,已經完工的【核舟】,則被他封存到了一個盒子中。
作為前世傳統美術工藝品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米雕的施工面積相比較核雕而言要小得多,對于雕刻技術的要求就更高了。
周靖這次并不是要在米粒上雕刻出具體的人物形象,而是要把修改后的《核舟記》全篇內容復刻上去。
這樣一來,米雕跟核雕就可以組成一對藝術品,大大增加了兩者的價值。
雖然工藝流程比不上【核舟】那般復雜,但米雕的雕刻難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原始的《核舟記》算上標點符號的話,共計526字,就算不考慮標點符號,也有432字之多,而一粒米的雕刻面積,只有區區的幾平方毫米。
固定夾上中的米粒已經經過了防腐處理,周靖原本想不借用任何的放大工具,直接采用目刻的方式來完成米雕的創作,但試了好幾次以后發現,即便他已經擁有了【大師級的米雕技術】,也不能輕易地做到這一點。
為了盡快完成全部的雕刻工作,周靖決定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至于目刻技術,可以通過后續的練習達到精準的程度。
從拿起雕刀的那一刻起,周靖就已經在下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氣息了,核雕的過程可以間斷,但米雕不行,必須要做到一氣呵成,容不得半點停頓。
越是雕刻到后面,雕刻的難度就越大,幾百個字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有限的空間上,稍不留神就會造成字與字的重疊,從而毀了整個作品。
所以周靖必須倍加小心,否則一切都要推倒重來。
也不知過了多久,當周靖鄭重的刻下“嘻,技亦靈怪矣哉!”這幾個字以后,這才忍不住松了口氣,同時顫顫巍巍地將放大鏡與雕刀放到了桌子上。
再看固定夾上的米粒,一篇完整的《核舟記》便已經映入眼簾。
至此,周靖便成功實現了將四百多個字雕刻在大米上的創舉,也完成了這個星球上第一件核雕與米雕作品。
接下來,就該讓米雕跟核雕這兩個“微雕神技”,在這個世界重現輝煌了。
當然,周靖更在乎的是,這兩件作品能帶給他多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