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這篇由明代魏學洢創作的說明文,詳細的描述了一件核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
作為最早記錄在冊的核雕作品之一,將【核舟】作為這個世界核雕的開山之作,周靖覺得最適合不過了。
胡璃送給他的那個帆船模型,給了周靖很大的啟發,再加上前世初中的時候學過《核舟記》這篇文章,最終才促使周靖以【核舟】作為這一次的創作對象。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
雖然在默寫的過程中出現了好幾處停頓,但周靖還是憑借自己的記憶,重新將《核舟記》復現在了紙上。
中學的那段時間里,周靖瘋狂的迷戀上了文言文,所以別說是《核舟記》了,就算是《出師表》、《岳陽樓記》這些文章,周靖現在也能背個七七八八。
完整的瀏覽了一遍《核舟記》的內容后,周靖又將中間幾段的內容重點圈了出來,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根據這些描述,將【核舟】的形象在桃核上展現出來。
當然,周靖也并不會完全照搬《核舟記》的描述,畢竟這個世界沒有蘇軾,他還需要在【核舟】中添加這個世界的元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這個桃核最為合適,這個地方可以雕刻船首……”
周靖一邊用卡尺丈量著,一邊在桃核上做一些標記,對整個【核舟】的構造作初步的規劃。
這是一門精細活,如果初步的規劃不合理,核雕作品就會因為比例不協調而失去美感,更不要說藝術感了。
正所謂慢工出細活,核雕更是如此,用了五個多小時,周靖也只不過是完成了最初的幾個工藝,甚至連雕刀都沒用上。
此時已經是凌晨兩點多,整個美院的雕刻樓里,也只有周靖所在的房間還亮著燈。
但周靖卻毫無倦意,整個人興奮地不行,似乎有用不完的活力。
藝術創造最講究一氣呵成,所以周靖打算完成【核舟】的輪廓雕刻以后,再稍作休息。
一直到第二天上午九點多,周靖才在雕刻室中簡單地睡了一會兒。
與傳統的雕刻工藝相似,核雕主要分為薄意、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鏤空雕以及鑲嵌這幾個步驟。
周靖前后歷時十多個小時,也不過是只完成了前兩個工藝,其作用在于定形,從高浮雕開始,就要為【核舟】定神了。
有形無神,是為俗品,所以后續的步驟才是考驗雕刻技術的時候。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里,除了上廁所和拿外賣,周靖可以說是寸步不離雕刻室,全身心地投入到【核舟】的創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