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米雕被外界侵蝕,也為了增加美觀,周靖特意將它鑲嵌在水晶中。
張晨盯著水晶中的那粒米看了半天,愣是沒有沒看出任何的門道。
水晶里放一粒米、然后在外面刻幾個字,就敢自稱是微雕作品了?
現在的年輕人都是這么理解“藝術”兩個字的?
這怕不是行為藝術吧!
張晨在心中嘆了口氣,隨后笑著看向了翹首以待的周靖,“一粒米內藏世界,半邊鍋里煮乾坤,這兩句詩不錯,是你自己寫的嗎?”
僅僅是詩不錯嗎?
周靖懷疑自己是聽錯了。
“張經理可能誤會了,我這次的雕刻主題,并不是水晶,而是里面的米粒。”
周靖很快就想明白前后的因果關系了,單憑肉眼的話,是很難發現水晶里的米粒有什么特別之處的。
“以米粒作為雕刻主題?這倒挺新鮮的。”張晨恍然大悟,這是他頭一次遇到這樣的微雕作品。
只是米粒這么小的空間,又能有什么樣的藝術操作呢?
帶著這樣的好奇,張晨拿出了隨身攜帶的放大鏡,再一次將目光聚焦在了水晶中的那粒米。
用上放大鏡以后,張晨才發現米粒上的確別有一番洞天--
那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文字。
“《核舟記》,今有奇巧人曰子瞻,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
“子瞻”,是周靖給自己起的藝名,同時也是大文豪蘇軾的字,源于《左傳·長勺之戰》“登軾而望之”,寓意高瞻遠矚,登高望遠。
周靖以后發表作品的機會有很多,用真名的話,難免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有了“子瞻”這個藝名,一切會方便許多。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嘻,技亦靈怪矣哉!”
張晨一邊輕聲默念,一邊在大致計算整個《核舟記》的字數。
乖乖,足足有四百多字!
能夠在幾平方毫米的面積上,雕刻出這么多的字,足見其雕刻功底之深。
這絕對不是一個新人能夠做到的!
而且,米粒上所刻的《核舟記》,讀起來朗朗上口,條理清晰,只讀一遍,核舟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文學素養也可見一斑。
“這些都是你雕刻的?上面的文章也是你自己寫的?”張晨對周靖投去了不一樣的目光。
“對的,我把它叫做米雕,算是對微雕的一種發展,至于那篇《核舟記》,也是根據我的經歷如實描述的。”周靖點頭道。
“米雕……不錯的想法,但我還是要客觀的評價一下你的雕刻作品。”
“只能說主題新穎,想到了用大米作為雕刻材料,但真正的藝術價值卻并不高。”
并不是說隨便在什么東西上刻點字,就能夠稱為“雕刻藝術”的。
藝術源于生活,但藝術永遠高于生活。
張晨甚至覺得周靖這份米雕作品中,最具藝術價值的,反倒是那篇《核舟記》。
所以,這份米雕作品只能讓他驚訝,但并不會讓他驚艷。
不過這并不影響張晨對周靖的欣賞,不談藝術價值,單是能夠在一粒米上刻上四百多字的創舉,張晨就愿稱之為“絕技”!
能夠在這般年紀就有如此深厚的雕刻功底,未來的成就絕對不會低,值得張晨在這個時候就去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