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森布威爾。”返回座位的鄭永鈧重新站起來,熱情寒暄后,把彭渤與海茵薇隆重介紹給來者。
幕僚長?
首相的幕僚長,這當然是一個能在首相跟前說得上話的人。
哦,彭渤暗笑,今天,夫人來了,幕僚長來了,屬于鄭永鈧的部分已經完成了,下面事情成與不成,就看自已與海茵薇的表現了。
現在海茵薇主攻切麗,那布威爾就是自已的目標。
“你好,喬森。”彭渤親自禮讓喬森,加上女友海茵薇的助攻,又有鄭永鈧的隆重介紹,喬森對這位未來的英國人的女婿好感明顯。
這樣的場合,中國的菜肴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說到中國菜的時候,馬上就提到了首相去中國訪問的事情,“海茵薇會陪同切麗,如果您有時間,我可以為您講解滬海的歷史。”彭渤禮貌地自薦。
布威爾笑了,“這一切都要看首相的安排,唐納德,我注意到了你給唐寧街寫的信,也收到了來自中國領事館的報告,可是,坦率地說,首相的行程是兩國的外交部門共同擬定的,我也沒有更改的機會,抱歉。”
說完,布威爾看著彭渤,似乎在關注他的反應。
“這事不可強求,我也知道,可是我們還是希望幕僚長在其中能發揮作用。”彭渤舉起酒杯,酒杯里他自已的酒莊出產的起泡酒。
布威爾看一眼彭渤,例行公事似地表述,“我會關注此事的。”
這樣的場合,與中國的應酬差不多,話都沒有說死。
鄭永鈧抽身來到彭渤身邊,“談得怎么樣?”切麗和布威爾兩邊雙管齊下,他不相信沒有效果。
“布威爾拒絕了。”彭渤笑道,“看來我的功夫沒有到家。”
“哦,”鄭永鈧回一考慮,“我記得,他的孩子計劃要到劍橋讀書……”
哦,只一句話,彭渤就明白了。
這樣的事情,后世屢見不鮮。
比如,后世,國內潘某夫婦向哈佛捐了1500萬美元,隔了3個月之后,又向耶魯大學捐贈了1000萬美元。
當然,外界還有傳聞,他們夫婦先后向美國捐了6個億。具體多少無法求證,只有問他們本人。
對于網友們的質疑,潘某是這么說的:其實我們的資助對象是中國貧困大學生。只要你考上這個學校,我們來出錢資助你。我們慈善捐款唯一的標準是讓中國學生受益,因為哈佛大學沒有給我們中國人提供助學金。
看看,人家捐款美國是從大局考慮的,是為了大家,為了全體中國人。
但有人認為,他們夫婦之所以捐款美國那么多錢,是為了自己的兒子能上世界名校。
因為,一條約定俗成的“真理”就是,如果一個學生可以給哈佛捐一座圖書館,或者一幢教學樓,無論他們在高中的表現如何,都可以錄取。顯然,1500萬美金足矣讓幾座大樓姓潘,所以潘某夫婦其實為愛子預定了一張哈佛門票。
當然,有這樣的“潛規則”的絕不止哈佛一家,幾乎所有的頂尖私立名校都或多或少參與此交易—相形之下,哈佛還算“有節操”的。
“這樣可以嗎?”海茵薇也明白其中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