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前,并沒有什么接待的人,和何維同想象的有點不一樣。
可能是何維同在后世長大的原因,因為后世如這般大的活動,主辦方都會在現場設置接待人員。
但是何維同也只是皺了一下眉頭,很快他就想通了。
如今是什么時代,山下的人不好過,山上的人同樣不好過。
這武當山能維持下去就已經非常了不得了,哪里還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做這些。
站在山腳,看著高聳入云的武當群山,何維同頓生向往。
何維同作為一個修道之人,武當山作為道教圣地,當然值得來。
武當山的道教歷史非常悠久,悠久到道教還沒誕生,它就與道教結了緣。
歷史長河中,在武當上修行的隱士太多,從西周開始便是如此。
而這些人,后來又大多都成了道教的祖師。
不管是道家還是道教,或多或少都與超凡扯上了關系。
主要是這武當山曾經有過許多的高人,春秋至漢代末期,有諸如周大夫尹喜,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陰長生都曾隱于此山修煉。
漢末至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云集武當辟谷修道。同時,出現了有關真武的經書。
隋唐時期有姚簡、孫思邈、陶幼安、呂洞賓等道教高人,自李唐開國自稱老子后裔后,道教地位不斷提升,到唐末時期武當山更是正式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當山的道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到了宋朝,由于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促使武當道教的形成和在社會上的影響日益擴大。
到了元朝,道教深受元朝統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道教得到充分發展。民間信眾越來越多,武當道教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武當山成為與天師道龍虎山齊名的道教圣地。
到了明代,武當山更是被皇帝作為“皇室家廟”來扶持,并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崇祀,武當山的地位從此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持續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只是到了后來的清朝,由于統治者尊崇佛教,武當山才頹弱下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如今民國時代雖然崇尚科學與民主,但是武當山數千年來的底蘊任不可小視。
如今的天地雖然已經不再適合修行,武當山上也未必有高人,但是作為道教名山,難免不會有一二傳承。
本來何維同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練武人,但是從四目口中,他卻得知自己已經算是一個修行人了。
他所會的道門筑基術,在四目口中變成了一門修煉內功,補足精氣的導引術。
猿擊術變成了一門切實可行的修行功法。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了解,他才覺得自己更加需要來這武當走一趟。
他修行的時間不長,會的也不多,正是汲取百家所長的好時候。
隱士高人能遇到固然好,若是沒有也不打緊,與武林同道切磋一下武功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