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和老總兩個人聊到了傍晚,本來還想著留下來吃頓晚飯的,可是前線戰事有變,河北日軍向正太線增援了兩個大隊約1700人,這不是小事,只能連夜返回涉縣。
“你這麻辣燙我是吃不成了。”老總有些惋惜的說。
“給,這是紅油,你想吃的話,隨便煮點什么就行了,麻辣燙就是又麻又辣,隨便煮點亂七八糟的東西就行了,并沒有固定的食材。”王立用一個裝奶粉的密封盒子裝了一盒子紅油,又用油紙包起來裝在布袋里遞給了老總。
麻辣燙的起源是火鍋,火鍋的起源則是在重慶的碼頭,纖夫通常都是窮苦人家,要不然也不會干這種又苦又累的活,起初因為天氣潮濕,漁夫和纖夫會經常在食物中添加一些除濕的藥材食材例如茱萸、生姜。
直到清中期大概康熙年間,辣椒的流行給這種已經流傳了幾百年的小眾食物賦予了全新的靈魂,并且猶豫這種非常有魔力的調味品,使得這種卑微的食物變得具有了無與倫比感染力,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無不為之傾倒。
辣椒有著更深層次的辣味,比起茱萸他辣的更通透,比起生姜麻的更痛快,于是這種只有重慶、四川一帶的漁夫和纖夫才會吃的食物在兩百年內傳遍了大江南北。
這也是為什么真正地道的火鍋,往往重油重鹽重辣的原因,在物資匱乏的時期,21世紀普遍被人妖魔化為垃圾食品的動物油脂,正是這些人所夢寐以求的。
傳統的未必一定好,也未必一定不好,只能說時代不同,對待一個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行,不錯,那我走了。”老總將布袋放在了馬鞍上掛著的褡褳里,擺了擺手就翻身上馬。
“老總晚上趕路你要小心啊。”王立拉住馬頭說道。
“我今年才42歲,比你們師長年紀還小呢,放心吧沒問題。”老總知道王立是在關心他,擺了擺手說:“去看你老婆去吧,我這個老菜幫子沒什么看頭。”
“八字還沒一撇呢。”王立不好意思的說。
“結婚不就是兩個人看對眼了,搬在一起搭伙過日子嘛,哪有那么多矯情的講究。”老總搖了搖頭,表示看不懂你們這些年輕人:“你們倆口子的事情輪不到我管,走了。”
入夜,盡管已經很冷了,夜里都已經結霜了,可是人們心里的火熱的,今晚吃好的,大米粥配麻辣燙,把周圍的人心里撩撥的十分激動,尤其是龐英這些從延安來的干部們,他們很大一部分是湖南、四川人。
到了北方大米就成了奢侈品,可以說自紅軍長征以來,就再也沒吃過幾頓,大米看似觸手可及,實則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啊。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解決運力不足問題,果民正府在川陜公路組設驛運機構,開展戰時驛運,管理民間運力,運輸軍需或民用物資。
在川陜車馱運輸所初期,有膠輪大車500輛、人力車200輛,月運物資300多噸,加上從各地籌集的五百輛汽車,一個月也只有不到三千噸。
可是就這么一點物資,卻要在川陜公路上周轉長達160萬噸公里,平均每輛車要走差不多五百多公里,才能物資送到陜西前線,要知道,這僅僅是在川陜公路上要走的距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