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真正讓徐祁業感到絕望的還不是雨水和低溫,而是缺氧!
他的眼睛被強氣流和雨水吹得根本睜不開,就是在這盲視野之中,徐祁業的右手不斷地在摸索著,他需要盡快找到氧氣面罩。
跟客艙氧氣面罩會自動掉落不同,駕駛艙的氧氣面罩雖然可以提供更長時間,濃度更高的氧氣,但是無法自動掉落,需要飛行員自己將氧氣面罩取出使用。
因而,對于機艙釋壓,飛行員的第一件事不是想著如何緊急下降,更不是通知管制宣布緊急狀態,而是以最快的時間戴上氧氣面罩。
可是這次不同,左側一號風擋破裂的速度過于快速,在飛行機組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便是產生了爆炸性的急劇釋壓。
正常情況下,就算是急劇釋壓,飛行員依舊有一定的反應時間。四萬英尺基本是民航飛機所運行的極限高度了,通常不會高于這個高度。可就算是在四萬英尺的高空,飛行員在面對急劇釋壓的情況,還是有數秒的清醒時間的。
對于一個成熟而合格的飛行員來說,釋壓時戴氧氣面罩幾乎就是肌肉記憶了。即便數秒的時間看起來很短,但也足夠讓飛行員完成佩戴氧氣面罩的動作了。
然而,這次的情況過于極端。在一兩秒之后,狂涌而進的氣流和雨水已經將駕駛艙攪得天翻地覆,在此環境下,不管是正對風擋裂口的機長,還是情況稍好一點的徐祁業連睜開眼睛的能力都沒有。
幸好徐祁業此刻所在的高度還沒有到四萬英尺那般夸張,在此等高度之下,飛行員能保證的理論清醒時間是要更長的。可是,迎面而來的氣流速度太大,根據伯努利原理,流體的速度越大,壓力越小,這就造成了肺部和外界的壓差更小,呼吸起來更加困難。
就好像在開車兜風的時候,即便有大量的空氣撲面而來,但是人反而覺得呼吸比平常時候費力,這就是相同的道理。
本來在高空環境下,氧氣濃度就低,此刻再加上呼吸困難,無異于雪上加霜。徐祁業似乎又回到了意識降臨之前的溺水的窒息場景中。只是冰冷的雨水狠狠拍擊到他臉上所帶來的疼痛感才昭示著他現在并不是在水中,而是在駕駛艙。
徐祁業便是這般盲目的搜尋著氧氣面罩,可是在這個關頭,目不能視的徐祁業在呼嘯的氣流聲中分辨出了一連串嘟嘟嘟的警告聲。
徐祁業摸索氧氣面罩的右手頓時僵住。這個警告聲他太熟悉了,正是自動駕駛斷開的警告聲。不知為何,或許是雨水導致MCP板短路,還是什么其他原因,自動駕駛竟然在這個要命的關頭斷開了。
這就意味著這架飛行自此就處于了無人控制的狀態!
那么,在這一瞬間,徐祁業就面臨了一個兩難的關鍵抉擇!他是繼續搜索救命的氧氣面罩,還是放棄氧氣面罩,接管已經失控的飛機?
在這樣的高度,徐祁業知道自己再不戴上氧氣面罩,他將會很快因缺氧而失去意識。可是,若是不管飛機,飛機進入了高度復雜狀態,他很可能就修不回來了!
這一刻,是駕駛盤......還是氧氣面罩?徐祁業必須要做出他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