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與三國聯軍的戰爭已經打了有一段時間了,期間不斷的有消息傳回。
蕭家作為陳國首屈一指的軍功世家,對于前線的消息當然是十分關注的。
更別提,族長蕭銳和大公子蕭池,都在前線作戰了。
只不過,之前大部分傳回的消息,都是壞消息,讓人揪心,
而這次不同,這次傳回來的消息是一場大勝!
東南方向,陳國與戴國的交戰之地,蕭銳以20萬部隊對陣戴國50萬敵人。
佯裝不敵敗退,誘敵深入,之后將敵軍引入埋伏圈,一戰而勝!
戴國50萬士兵,死傷足足有20余萬,剩下的也都不成編制的潰逃而回!
若不是陳國兵力不足,戴國傷亡只會更慘烈!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陳國付出的代價同樣不小,共死傷4萬人,主帥蕭銳重傷垂死。
身為陳國軍隊的的最高統帥,蕭銳了解的東西,遠比普通人要多。
陳國盡管發展良好,崛起的速度也非常快,大有稱霸北方之事態。
可以一國之力,還是難以抵擋羌,戴,魯三國聯軍的。
陳國的可戰之兵,共有130萬人,而三國聯軍的可戰部隊,足足有220萬人。
其中羌國有50萬部隊,戴國有70萬部隊,魯國有100萬部隊。
羌國其實是一個半游牧的國家,坐落在大草原之上,看起來部隊數量最低,卻多為騎兵,戰斗力極強!
真要說戰斗力,三國聯軍中魯國最強,羌國次之,戴國最弱。
三國聯軍這次戰爭,是鐵了心要將陳國打垮,知道陳國的可戰部隊共130萬人,直接集結了150萬部隊發起攻擊!
其中戴國的70萬部隊,派出了50萬,羌國的50萬部隊,派出了30萬,魯國的100萬部隊,派出了70萬。
而陳國只留了30萬部隊待命,將其余的100萬部隊全部投入了3個戰場!
最終3大戰場形成的局面如下:
陳國vs戴國:20萬vs50萬。
陳國vs羌國:30萬vs30萬。
陳國vs魯國:50萬vs70萬。
不論是部隊的數量,還是待命的兵力,三國聯軍都是強于陳國的。
在這種情況下,陳國若是不能出奇招,是很難打贏的。
所以,戰前的計劃中,羌國被陳國視為了突破口,戴國和魯國戰場,則是以拖延為主。
可陳國兵力本就捉襟見肘,若想在羌國戰場有所收獲,戴國和魯國戰場兵力勢必被壓縮。
而一旦兵力壓縮過大,彼此懸殊的情況下,別說拖延了,被直接打穿都是有可能的。
這種局面之下,蕭銳作為陳國軍方第一人,當仁不讓的扛起了最困難的任務:只帶20萬大軍,拖延戴國的50萬部隊!
也幸虧是蕭銳,若是其他人這么說,早被當成瘋子了。
可蕭銳自從進入戰場之后,百戰百勝,用一場接一場的勝利奠定了自己的威名,成就了軍神的名號。
蕭銳這個選擇,相當于保留了魯國戰場的兵力,只是將本應該去戴國戰場的一部分兵力調到羌國,去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