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君臣商議許久之后,同意了這個計劃。
可當戰爭真正開打之后,卻充滿了變數。
魯國戰場,主將郜城雖然擅長防守,卻依舊被打的節節敗退!
以50萬軍隊對陣魯國70萬軍隊,又有防守的地理優勢,以郜城的防守能力,按道理不應該如此。
主要的原因是魯國的新一代戰爭器械過于犀利,打了郜城一個措手不及,只能邊戰邊退。
在撤退的時候,郜城一狠心,直接采用了堅壁清野的措施,才得以延緩魯國的進攻節奏。
另外一個方向的羌國戰場,傳回的消息也并不好。
最初的計劃是,主將易永希帶領20萬部隊抗住羌國的正面進攻。
兩名副將蕭池和伍封,各自帶領5萬騎兵,分路進軍到羌國內部后匯合,在羌國內部攪動風雨。
可是伍封在突入羌國之后,卻迷路了,未能與蕭池匯合,只能無奈折回。
另外一邊,蕭池沒有等到伍封的部隊,卻并未返回,而是選擇了孤軍深入羌國境內!
派出士兵將消息帶給主將之后,蕭池就按照自己計劃的行軍路線,就獨自出發了,從此再無音訊。
3個戰場,反而是兵力最好的戴國戰場,最為穩妥。
這樣的局勢,讓蕭銳有些焦慮,魯國戰場守不住,羌國戰場攻不出,想要破局就難了。
戴國是三國聯軍中最薄弱的一環,是否可以成為破局之處呢?
蕭銳盡管只帶了20萬軍隊,卻一直在思考破局的辦法。
只不過兵力懸殊,所有的方案都不保險,才沒有實施。
畢竟,按照陳國的計劃,戴國戰場的主要任務還是拖延。
可當魯國戰場和羌國戰場都沒能完成既定計劃的時候,蕭銳知道,自己得兵行險著了。
若什么都不做,那等待陳國的將是一點點被三國聯軍侵蝕。
在經過一番思索之后,蕭銳確定了最終的計劃。
為了增加計劃的成功率,餌一定要足夠誘人才行。
蕭銳根據士兵的基本信息,篩選出來2萬精銳部隊,由自己親自率領,組成敢死隊!
在計劃實施之前,蕭銳親自給這2萬名精銳講話,沒有說具體的作戰計劃,卻明確告訴大家本次任務危險度極高。
這2萬精銳都是經過篩選的,沒有家庭獨子的情況,當知道國家需要自己的時候,回應的只有4個字:義不容辭!
陳國近些年雖然戰斗不斷,但是國家內部卻能迅速發展,正是因為有這些愿意為國戰斗的將士們存在。
每個士兵都知道,這場戰斗的重要性,若是陳國戰敗,那自己家鄉的親人,將任人宰割!
在部隊之中,集體榮譽感,很多時候是凌駕于個人之上的。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后,蕭銳以自己和2萬精銳為誘餌,給戴國下了套。
若非如此,戴國大軍豈能輕易入套。
蕭銳的計劃成功了,成功在這場戰爭中大獲全勝!
以20萬兵力擊潰敵軍50萬兵力,敵人直接傷亡超20萬,其余潰逃。
而陳國自身的傷亡約4萬人,其中主將蕭銳重傷垂死,2萬精銳敢死隊十不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