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羌魯兩國在提出談判前,也不是沒有想過,要效仿陳國,派一支騎兵突入陳國境內騷擾破壞。
兩個國家確實這么做了,卻都沒能成功。
陳國正面戰場雖然處于劣勢,卻采取了堅壁清野的防守方式,雖步步后退,陣線卻依舊穩固。
尤其是在兩國調走部分兵力去圍堵在國內搞破壞的陳國軍隊后,正面戰場上就陷入了僵局。
陣線雖然依舊在陳國境內,卻再難前進一步。
在這種情況下,羌魯兩國的部隊想突入陳國境內,是非常困難的。
只能模仿陳國的方式,通過一些不尋常的方式進入。
可即便派出去的奇兵好不容易進入了陳國內部,卻沒有蕭銳蕭池的能力。
雖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卻很快就被陳國給剿滅了,整體看來得不償失。
計劃的再好,最終行動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
人不行,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
這也是,三國聯軍對陳國蕭家如此忌憚的主要原因。
個人實力強勁不說,帶兵打仗的能力更是突出!
自己國家內部被不斷的破壞,想去破壞敵國卻不成,正面戰場也因為兵力調走變成了僵持,多番打擊之下,羌魯兩國不得不考慮和談。
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盟友不給力啊!
戴國在自己50萬大軍被蕭銳擊潰之后,就采取了龜縮防守的方式,完全躲在都城,不再出擊。
而陳國因為要專心對付羌國和魯國,也沒空去管戴國。
于是,三國聯軍圍攻陳國,已經只剩下羌魯2個國家在戰斗了。
不然的話,僅僅憑借正面戰場上的表現,羌魯兩國也不會善罷甘休,畢竟陳國的疆土已經被兩國各自推進了一部分。
可隊友莫名其妙的崩盤,加上國家內部被破壞的越來越嚴重,偏偏圍剿不利,損失越來越大,羌魯兩國這才挺不住,決定和談。
盡管戴國表現的很差,可畢竟是自己的盟友,羌魯兩國在互相通氣之后,就聯系了戴國,說明了要和談的想法。
戴國現在可謂心氣盡失,整天擔驚受怕。
就怕突然有一天,蕭銳大軍出現在自己都城外,以現在部隊的士氣來看,守不住被滅國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戴國對于和談當然是舉雙手贊成的。
甚至,戴國表現的還比羌魯兩國要更積極,畢竟只要和談成功,自己這個國家就保住了。
至于,未來戴國會面臨怎么樣的尷尬處境,都不是現在需要考慮的,先活下來再說。
而陳國在收到三國聯軍的和談意向之后,也沒有過多猶豫,直接同意了。
盡管從整體看,陳國在戰場上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先是擊潰了戴國軍隊,后邊更在羌魯兩國境內肆虐。
可陳國面臨的壓力其實一直都不小,蕭銳和蕭池雖然做的很好,但風險卻很大,畢竟身處敵國境內,稍有放松就會出大問題。
而陳國與兩國在主戰場的戰斗,開始的時候一直是劣勢的,尤其是與魯國的戰場,被推進的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