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澤對于戰場情報的關心,一方面來源于國家榮譽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和哥哥。
兩人都身處敵國,危險重重。
蕭澤雖然對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都非常的有信心,可擔心還是有的。
尤其是自己的父親,拖著重傷之軀,依舊帶著部隊在魯國境內轉戰。
戰場上的消息一封接一封的傳回都城,蕭澤了解的也越來越多。
除了整體的大勢之外,最讓蕭澤關注的無疑是父親和哥哥的消息。
身處敵國,盡管消息傳遞不便,卻依舊通過各種方式,將戰場的信息傳回了陳國都城。
蕭澤的父親蕭銳,在進入魯國境內之后,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戰術破壞!
沒錯,蕭銳盡可能的帶走各種資源,帶不走的,就盡量破壞掉,尤其是軍事設施。
一方面,可以降低追兵的戰斗力和補給難度,降低自己被追到的概率。
另外一方面,就是讓魯國的損失變的越來越大,給魯國君臣不斷的增加壓力。
在魯國境內,蕭銳非常的謹慎,不斷的派出斥候去偵察魯國部隊的動向,然后避其鋒芒。
也就是說,蕭澤在魯國境內,完全不與魯國部隊對抗,到處亂竄,各種搞破壞。
當然,像那種明顯可以吃下的小規模部隊,蕭銳也是不會放過的。
但是,對于魯國派過來攔截自己的大部隊,蕭銳是壓根就不想與其碰面。
即便是有一定希望打贏的情況下,蕭銳也沒有冒險。
在蕭銳看來,自己殺入魯國境內,最大的用途就是制造麻煩,讓魯國無法專心攻打陳國。
這種情況下,殺敵反而是次要的,只要自己這支部隊一直在魯國境內活躍,魯國就沒辦法集中力量對付陳國。
而自己制造的麻煩越多,制造的麻煩越大,陳國在戰場上承受的壓力就會越小。
蕭銳的目的也確實達到了,隨著魯國境內受到的破壞越來越嚴重,魯國君臣的想法慢慢發生了變化。
在已經派出去的大部隊無法制止蕭銳的情況下,魯國君臣的選擇并不多,要么繼續增派部隊圍堵蕭銳,要么去與陳國談判,停止這場戰爭。
對此,魯國內部已經開始出現分歧,支持2個觀念的都有,而且各有各的道理。
最開始的時候,魯國君臣是一心圍剿蕭銳大軍的。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蕭銳大軍不僅沒事,反而越來越活躍了,而魯國受到的傷害則越來越大。
在這樣的局面下,魯國內部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議和!
主和派的出現,意味著魯國在這場戰斗的損失已經超過了預期。
而隨著蕭銳大軍的肆虐,議和的聲音開始慢慢變多了起來。
當這種聲音大到一定程度之時,魯國的策略也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
這樣的情況下,留給魯國主戰派的時間就變得越來越少了,只有盡快將蕭銳大軍的問題解決掉,魯國才能重新達成一致,繼續攻擊陳國!
若是始終無法消滅蕭銳大軍,也無法將其驅趕出魯國,主和派只會越來越多,這場戰爭最后將慢慢走向議和。
與父親蕭銳的選擇略有不同,蕭澤的哥哥蕭池在突入羌國境內之后,并沒有刻意躲避羌國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