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2年,風云變幻,阿拉伯帝國的勢力席卷而來,將阿塞拜疆納入囊中。
在9-16世紀期間,當地陸續建立起希爾凡等封建國家,社會形態逐步發展。
直至公元11-13世紀,阿塞拜疆族基本形成,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體民族,塑造著獨特的民族文化與精神內核。
然而,此后的阿塞拜疆歷經磨難。
13-16世紀,土耳其人、蒙古人和波斯人接連入侵,對其進行瓜分,國家陷入動蕩與分裂。
16-18世紀,阿塞拜疆處于波斯薩法維帝國的統治之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深受波斯文化影響。
18世紀中期,局勢愈發混亂,阿塞拜疆分裂成十幾個封建小國,各自為政。
19世紀30年代,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北阿塞拜疆(即現今的阿塞拜疆共和國)被并入沙俄版圖,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
1917年11月,蘇維埃政權——巴庫公社宣告成立,帶來了全新的政治理念與社會變革力量。但僅僅過了不到一年。
1918年5月28日,阿塞拜疆資產階級宣告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政權再次更迭。
1920年4月28日,“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取代前者登上歷史舞臺。
1922年3月12日,它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該聯邦共和國并入蘇聯),進一步融入蘇聯的龐大體系之中。
1936年12月5日,阿塞拜疆改為直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在蘇聯的框架下發展自身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
1991年成為阿塞拜疆發展歷程中的關鍵轉折點。這一年的2月6日,它改國名為“阿塞拜疆共和國”,
同年10月18日正式宣布獨立,擺脫蘇聯的體制束縛,開啟獨立自主發展的新時代。
進入現代,阿塞拜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沖突,其中與亞美尼亞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爭端備受國際關注。
2020年11月9日,俄羅斯、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三國領導人共同簽署聲明,宣布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從莫斯科時間10日零時(北京時間10日5時)起完全停火。
依照聲明內容,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展開戰俘、其他關押人員和遇難者遺體的交換工作,俄羅斯則在納卡地區部署維和部隊,維護當地的和平與穩定。
根據停火協議,亞美尼亞將克爾巴賈爾區、阿格達姆區、拉欽區移交予阿塞拜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