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不妥?”嬴政看了一眼呂不韋,隨即開口問道。
李斯朗聲說道,“眾所知周長安君成蟜是叛賊,背叛了秦國,背叛了大王,而三公子贏侈則兩度解決大王于為難,是有功之臣。”
“以叛賊之名封賞有功之臣,是此臣以為不妥!”
呂不韋提出封贏侈為長安君,全都是說秦莊襄王如何喜愛贏侈,若不是贏侈早年離開咸陽求學,此時早已經封君。
奏折內容中絲毫沒有提到贏侈兩次救下嬴政的功績。
無非就是想要抹除贏侈的功績。
而李斯則是直接提出了贏侈的功績,更是指明了長安君是叛賊成蟜的封號,若是再拿來封給贏侈不合適。
大殿中的朝臣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沒有人敢提出來。
因為這是秦王與呂相的較量。
李斯赤裸裸的提出來,所有人無不側目,不約而同的看向他,同時想到,李斯不是呂不韋提拔上來的嗎?
這是要跳反的節奏嗎?
李斯投靠秦王了?
“愛卿說的不錯,你有什么建議呢?”嬴政又看了呂不韋一眼,見對方沒有開口的意思,他繼續問道。
李斯既然決定站出來,那就不會猶豫。
而且他的心中已經有想法了。
這些都是與嬴政提前商量好的。
“呂相滅東周立不世之功,洛陽位于天下中樞,更是東周王都,臣斗膽拜請大王封公子侈為洛陽君。”
李斯話落,恭敬的拜倒在地。
朝堂之上眾人的議論聲紛紛。
“洛陽?那不是一塊魏國的領地嗎?”
“這李斯是個人才啊,將魏國的領地封給公子侈,這又不得罪大王,又討好了呂相。”
“洛陽,這恐怕是大王的意思,大王東出之志不減啊!”
洛陽是東周的王都,東周被呂不韋所滅。
然而洛陽卻是一塊飛地,與秦國的領土不接壤,位于魏國和韓國的邊境,如今是魏國的領地。
如果說封贏侈為洛陽君是嬴政的意思,借李斯之口說出來。
那就表明嬴政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東出。
連最后的東周都滅了,剩下的六國也不該存在了。
更是表明嬴政想要將魏國打下來,將洛陽作為封地給贏侈,嬴政的進取之心毫不掩飾。
“仲父以為如何?”
朝臣的言論,嬴政權當沒有聽到,他面露詢問之色,似乎在征求呂不韋的意見。
呂不韋抬了抬眼皮,洛陽君的幾層含義他都明白了。
在他的眼中朝堂上的事也可以用商賈的方法來運作。
他給出長安君就是一個漫天要價,嬴政給出的洛陽君則是一個坐地還錢。
長安君只是呂不韋提出來膈應人的,根本不可能指望嬴政會同意,呂不韋原本就是打算借由長安君說事兒,讓贏侈知難而退,贏侈退縮了,嬴政就缺少了一個急先鋒。
“洛陽君是魏國的國土,大王想要出兵攻打魏國嗎?”
呂不韋不答反問。
秦國東出滅國戰的第一目標是伐韓,不是魏。
跳過韓國攻打魏國不是明智之選。
就算不考慮攻打魏國的時候,韓國會不會從背后捅刀子,就目前的地理位置而言,秦國想要滅魏,必須打下魏國西部的軍事重鎮,安邑。
安邑于魏,就相當于函谷關于秦。
可若是先把韓國打下來,再攻打魏國,秦國就能在安邑陳兵逼魏國重兵布防,而后從韓地發兵攻打洛陽,對魏國進行一個包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