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于狄懷英來說,這位享譽天下的丹青宰相,則是他的知遇恩主和潛在的變相靠山;正因為有這么一番獄中選材的淵源,才確保了生性耿直持正的他,在仕途初期沒有折戟沉沙,受制于陰私茍且。
但也因此在并州(今山西太原)都督府法曹參軍職位上,一坐就是十余年。因他為人寬厚、為官盡責,在地方頗具名聲;但也不免讓其他同僚和上官隱有微詞;尤其在昔日恩主中書令閻立本去世后。
雖然,這位丹青宰相在臨終之前,再度舉薦了他這位賢才。但是在朝堂中卻是遲遲沒有回應;反而是讓他身邊的處境,變得有些微妙和險惡起來。因此當來自東宮的征辟使者抵達時,他也無從拒絕。
但他原本期待值并不高,本以為這是那位已故閻中書的遺澤和保護手段;卻沒有想到居然是當朝監國的太子,親自接見并且考校了他之后,就毫不猶豫的委以重任。天見可憐,他并非什么顯赫家門。
尤其是相比環繞在太子周圍的李敬業、李孝逸之類的勛族、宗室;就更是平平無奇了。因此以區區一介參軍之身,能受到當朝太子的征辟,出任清貴且要害的東宮詹事府右丞,這就不免惹人矚目了。
因此,狄懷英不免又一次被人給孤立和隱隱針對了。因此,他如果因此退讓乃至請辭的話,那也于事無補;非但不會換來尊重和同情,反而是損害了已故的恩主,那位丹青宰相善于識人的一世青名。
如今他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自己最熟稔和擅長的斷案手段,在太子面前竭盡所能的證明一二。事實上,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提審丘神績了。前兩次足以證明,這位折沖都尉顯然心志堅毅、口風極嚴。
因此,東宮之中不是沒有人暗示過他,其實可以不用顧忌對方國公之孫的背景,而在私底下采取相應的刑審手段。因為,潭國公丘和乃是以交趾(今河內)先附梁王蕭銑,后來歸唐的隋朝舊臣背景。
丘和膝下十五子,以丘行恭最為出名。隋末亂世,丘行恭和兄長丘師在岐州(今陜西鳳翔)、雍州一帶聚兵起義,聚集兵眾一萬人,居守郿城(今陜西郿縣)以自保。待高祖李淵入關后就率部歸附。
又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攻取長安,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官拜秦王府左一府驃騎將軍。在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中,參與誅殺李建成舊部有功升左衛將軍。
在貞觀十四年(640年),隨同潞國公侯君集消滅高昌國,遷右武侯將軍、天水郡公。唐高宗即位后,遷右武侯大將軍,冀陜二州刺史。以八十歲卒,追贈荊州刺史,謚號襄,賜給明器陪葬于昭陵。
但丘行恭生性嚴酷,令同僚極為忌憚,也多因手段殘酷而遭彈劾免職;只是為太宗所抬愛,屢屢得以復出。因此,在他身后很快受到了某種意義上的追算;雖然死人沒法可想,但后代不免收到牽連。
因此,丘行恭所出的數子皆不成器;身前更因為彼此生母的葬地矛盾,與兄長郿城縣公丘師關系惡劣,老死不相往來。最后只有一個丘神績,僥幸承蒙叔父少府監丘行掩的余蔭,得授折沖都尉一職。
故而,就算是一個區區的丘神績,不小心暴斃在囹圄中;也是沒有多少人為之張目的。畢竟,丘神績所屬的昭應府,也是京畿腹要之地的數十軍府之一;大唐開國設立軍府數百,大半數都位于關中。
太子監國的職分之一,也包括巡視這些關內軍府;早年更以東宮的私藏,賑濟過那些受災府兵之家,并上書寬免因意外延期上番的府兵。因此在關內、京畿的軍府中,太子李弘也是頗有仁名和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