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已經光復的波斯都督府/波斯復國軍的地界內,按照唐制別設一個軍和三個防城、十幾個大小軍府、戍壘;以便這些遠處域外的唐軍士卒,可以就地繁衍生息世代,并且繼續為國戍守遠藩。
為此,他希望朝廷能夠再派出一支援軍,以及無家室牽掛的青壯若干;以為實邊填戶于安西四鎮。待到這些人馬和填戶,將安西本地的唐人后裔,從軍役中替換下來之后,就可征發往呼羅珊之地。
另一方面,裴行儉一路征戰下來,所繳獲財貨珍寶也是極為豐富;光是平定阿史那都支、李遮匐(阿史那都支)時,就繳獲無數貴重的珍寶,并設宴展示,邀請各國君長和諸部首領、將士一同觀覽。
然后,再按照各自作價估算,連同繳獲的駝馬牛羊,車帳器物;當眾唱名分賞給沖鋒陷陣的有功將士,或是追隨出戰賣力的藩騎首領、義從頭目。而他自身卻幾無所留,由此甚得將士、藩長效死。
而后又在河中之地,得到了昭武九姓/列國的供奉和獻納;在攻掠呼羅珊時,更是繳獲了波斯舊貴族/大食總督,多年搜刮和聚斂的財富;后來又得到了南方吐火羅王和北方突厥別種葛薩部的進獻。
而作為西突厥遠支的葛薩部,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可薩汗國;游牧于高加索山脈以北,里海和黑海間的南俄草原/東歐平原;征服和奴役著當地眾多原始斯拉夫部落,并將其當做大宗出口的商品。
長期作為東羅馬帝國遠交近攻的盟友之一,對抗南方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兩河流域的波斯薩珊,以及后來的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因此,歷史上從陸路前往大唐的東羅馬使團,都是借道其境內。
事實上,現任的東羅馬皇帝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未來王位戰爭的流亡期間(695-705年),就曾經逃到可薩人中避難,并通過與可汗的一位姊妹結婚而獲得外援,她就是后來的塞俄多拉皇后。
到伊蘇利亞王朝的君士坦丁五世時,他為了聯手對抗阿拔斯人,于732年娶可薩可汗之女為妻,她成為伊拉尼皇后。他們的兒子利奧四世皇帝,以其渾名可薩人利奧(775-780年在位)而為人所知。
而隨著與吐火羅和葛薩部取得聯系,這也意味著前往五方天竺之地和拂霖國/大秦/東羅馬,一南一北的兩條商路,被打通和接續起來;源自東西方的商旅不需再穿行,關系緊張的白衣大食控制區。
因此,這次隨著重開的河中——關中商路,押解回來的珍寶財貨,就有數百車之多;其中絕大部分被販賣充作助軍之資。唯有最好、最有價值的一部分,都被奉獻給了東都的大內以及長安的太子;
而這些域外的寶貨,在長安、東都發賣的同時;也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了解遠方域外的熱情和浪潮;就連街市上本在流行的《中天竺行記》《大唐西域記》《經行記》,也再度變得洛陽紙貴起來。
而通過《古聞今要》副刊連載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