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后世又稱阿爾泰山,其實是蒙古高原與天山以北之間,一大片相當廣袤的山脈統稱;自東南向西北綿延兩千多公里,橫跨中俄哈蒙四國境內;因為其山中自古以來就出產黃金等礦藏而得名。
更有諸多冰峰融雪形成的銀水曳失河(額爾齊斯河),也是中國唯一一條由南向北的倒流河,環繞金山山脈而過,最終流入西伯利亞深處的北冰洋;由此造就周邊水草豐茂、山林叢密的大環境。
其中兼具了雪線冰川、高山湖泊、深峽裂谷、臺地丘陵、河谷平原、低地草甸,戈壁荒攤、沙地綠洲等等多種復雜紛呈的地貌,也讓來自西面準葛爾盆地的沙海,東面荒涼的山地戈壁也止步于此。
所謂的金山銀水,也滋養和繁育了歷朝歷代,崛起于草原、西域之間的眾多游牧民族。以其中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物產出,成為支撐起強橫一時的歷代草原游牧政權,或是一方霸主的重要一環;
直到大唐的乾元、泰興年間,身為穿越者前輩的梁公,以一己之力扭轉了,草原民族生生不息、旋起旋滅的慣性;而用一系列建立在各條河流流域的堡壘和屯墾、貿易據點,將其逐步割裂、封鎖。
又大肆分封功臣將士于塞外,在各處池泊、水草地筑城定居;最終馴化了其中大部分游牧帳落,而將其變成相對穩定的半定居半游牧,專門蓄養牛馬羊駝等牲畜,并世代提供皮毛骨肉制品的職業。
又擊敗和屠戮了剩下其他桀驁難馴的部落,以諸侯定期北狩的義務,將殘余的抵抗勢力,趕到了更加荒涼、苦寒的極北之地;乃至是終年冰封的凍土雪原,高寒的針葉林中;才得以茍延殘喘下來。
因此,作為重要的夏營和過冬地的金山周邊,也自然不會例外的;大唐朝廷在此相繼設立了玄池、烏蓋、拔山、五個州;除了直接管民和提供貿易的城邑外,又分轄十幾個藩家;但金山范圍太大。
可以說,哪怕經過上百年的經營和拓殖,除了沿著外圍地區和部分山口要沖,所建立起來的堡壘和城寨、哨壘,以及部分山脈北麓的諸礦監之外,大唐朝廷和諸侯外藩的勢力也未嘗過于深入其間。
事實上,就算后世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中國,除了例行的大地衛星遙感和測繪之外,在國境線部分的阿爾泰山深處,依舊還有好些未曾勘測的處女地。也是為數不多未曾探索完成的自然寶庫之一。
因此,金山也成為歷代西域那些流亡的叛逆和反亂勢力,不服王化的草原藩部;橫行不法的罪人與逃犯,乃至官軍圍剿的流竄寇盜天然庇護所。其中一些徹底消亡在群山中,或是因此退化成野人。
但也有一些頑強的扎根下來,建立了世代生息的據點與聚落;乃至最終形成了橫行、奔竄于大漠、草原之間的賊寇源頭“萬里沙”。當然了,現如今的江畋看來,這其中似乎別有內情和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