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由穿越者前輩梁公,在百年大征拓中,所一手創立的天朝宗藩體系;按照距離遠近和影響控制力的范圍,自然而然的演化成三六九等的區別。最重要的第一序列,是隸屬沿邊六大都護府的諸侯屛藩。
可以與之類比的,還有海東、扶桑、林邑等一干,已獻土內附的傳統藩國。其次,是寄付在六大都護府名下,數十個大小都督府所轄制的大大小小臣邦藩屬,既有分封的唐姓諸侯,也有歸化的土族勢力。
最后,才是由唐人后裔在遙遠的域外之土;所建起來的一系列城邦屬國,雖然也有藩屬之名;但實際上的影響和控制力就鞭長莫及。通常更多是通過沿襲了上百年的宗藩朝貢制度,進行羈縻和間接影響。
作為硅霜王朝大月氏國的故地,吐火羅國則源自南下入侵的,游牧民族嚈噠人(白匈奴)后裔與大月氏遺民;所構成的半游牧半定居國家。因此當初,雖然有世襲的國王葉護,但更像松散部落聯盟共主。
在西突厥汗國崛起之后,吐火羅的王統也就落入了,西突厥王庭的阿史那氏分支手中。又經過了西突厥內部的諸多分裂聚合,再度獨立出來之后;當地已經混雜了諸多不同源流的族群、部落,以及城主。
因此當大唐的影響力,隨著被征服西突厥各部的腳步,拓展到了吐火羅之地后;也順勢在此建立起大月氏都督府,及下轄二十四州的名目,封其君長為都督,酋首為刺史、將軍;就此納入中土朝貢體系。
自武德、貞觀年間,一直朝貢到了開元、天寶;但當地的格局并未因此改變多少,直到梁公開啟了漫漫西征。作為大唐王師進入五方天竺之一,北天竺的必經之地,吐火羅國也受到了梁公的整頓和經營。
不但以勞死數萬戰俘和叛亂部眾為代價,重修了四通八達的道路和驛站、哨壘、烽燧;還在吐火羅各地修筑了,大量的軍城鎮戍;就地編戶齊民,招徠流亡屯墾;以為后續征服五方天竺的轉運輸送所需。
因此,隨著大唐征拓五方天竺的戰果累累,大量本地的部落子弟,城鎮貧民,也爭相加入到南下的城傍、義從序列;成為了大唐在天竺世代征戰不休的馬前卒。也變相瓦解了,那些土族貴人頭領的統治。
因此,在一次次自下而上的嘩變沖擊,以及輕而易舉被撲滅的叛亂之后。殘存下來的吐火羅貴族酋首們,也基本被馴化和順服。要么就此分散領地和家業,以朝見天子為名護送前往長安做一個安樂寓公。
要么,就是帶著家族成員和核心部眾,離開貧瘠的故土。南下征戰如火如荼的五方天竺,用刀兵與血火重新開拓進取;成為大唐在當地攻滅的列國廢墟中,扶持起來的城主、邦君等新興的從屬勢力之一。
而他們留下的空白,則被來自河中、安西各地的移民、部帳所填補;也帶來東土先進的農耕、放牧、鑄造技藝和優良物種。歷經百年經營和發展,才形成現今吐火羅大月氏都督府,二十四州諸侯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