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相對被視為苦寒貧瘠之地的過往,如今隨著五方天竺的逐漸平定,大量財富與人口、物產,往來于天竺與東土唐之間;作為傳統絲路的重要支線,吐火羅也受益良多,形成了好些繁茂的商業城邑。
因此,歷經許多代人的演變之后;除了在長安遙領的大月氏都督,還是當初引兵勤王、赴難中原的葉護血脈之外;吐火羅故地的整個中上層,幾乎都被換了一遍。但也多少埋下后續的一系列爭端的根源。
這次發生繼承變亂的,就是橫跨二十四州的漢樓州和佛敵州、盤越州之間,一個本地大諸侯藍氏的領地。藍氏祖上源自河中,已定居化的烏古斯突厥別種;世代生聚的藍氏城,曾是漢代古國大夏的故都;
直到百年前的大征拓,隨軍舉族遷徙到吐火羅。又在平定當地土族、蠻夷和征戰天竺中出了大力。遂以故城為姓氏,受國朝冊封為烏濕波候。當地人稱之為藍候國,號稱地廣千里,城邑數十、控弦數萬。
事實上,作為吐火羅當地屈指可數的諸侯大藩之一,藍氏不但在兩京的宗藩院,擁有中環代議的一席之地;在京師大學和安西大學堂,同樣擁有一干求學的子弟。在朔望日的大朝上,也是站在殿內之序。
當然了,對于這種程度外域藩屬的內亂,也不可能坐等萬里之遙的長安、洛都朝廷,直接進行裁定或給出處置意見;作為安西都護府本身,就擁有某種臨機處斷的權益。但在通常情況下不會輕易的介入。
而是會先觀望上一段時間,以為調查內亂和沖突的各方,是否存在違背宗藩體系和朝貢制度的傾向。包括但不限于叛離自立、僭稱尊號;以夷代夏,雀占鳩巢;破壞禮法,毀棄教化等一系列的悖逆罪名。
由此,派出武裝護衛的使團調停各方,或是直接進行武力干預;乃至發兵攻滅其中一方或是各方勢力、派系,重新扶持一個足夠忠誠和尊王攘夷的主君。就如一百多年前的高仙芝等,動輒滅國的先代都護。
當然了,自國朝的宗藩朝貢體制建立以來,除了最初的那段動蕩年代外;需要安西都護出兵的例子,已極其罕見了。因為,在某些野心分子引火燒身,妄圖挑戰天朝威嚴之前,就先被周邊勢力合力摁死。
但也因為這些地方,要么距離天朝核心領土太遠了,要么就是出于荒僻貧瘠之地;缺少足夠用兵干預的價值。因此,朝廷也沒法像四夷九邊、諸塞屏藩那般,維持有效的約束;令其矛盾沖突不至擴大化。
事實上,在嶺西諸侯、外藩的歷史當中,也不是沒有發生比藍氏內亂,規模更大的沖突和紛爭;但這一次藍氏的內亂,導致了吐火羅境內,傳統朝貢和通貿的商路中斷,這就給了安西都護府介入的理由。
而此時此刻的江畋,就以隨行特別咨議的身份,混在其中一路特遣的調查使團中。或者說,這是他專程給自己編排的馬甲,所委派的任務和使命之一。因此除了安西副都護楊襲古外,就再也無人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