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康居都督府,乃是嶺西的第一大都督府,下轄足足十七個羈縻州;其中地域有大有小,戶口有多有寡;但基本上就是在故昭武九姓,或者說是河中三十六國的基礎上,歸化改制而來的產物。
但實際上,除了都督府治所的康州(撒馬爾罕),以及安州鎮(布哈拉)、大石州(石國)、火尋州(尋國)之外;境內倒有大半的羈縻州,都屬于蒙池國西河郡王,及其所屬的分家、外藩領有。
這里也是唐土化最為徹底的區域。因此,所有城邑內外制度和設施,都竭力效法中土;無論是市關、稅所、館驛,都一應俱全,只是在旗號和標識上,略有差別而已。行途就如身在西北各道一般。
因此,正當馮保真在鏡湖山莊,忙著收拾善后和召集舊日的人手,肅清整頓這些年鑒社亂象,并找回失蹤老兄弟的同時。江畋也輕騎簡從沿著官路,前往蒙池王城——位于西尼州定興府的瀾海城。
所謂的瀾海,即取義為大河與湖泊匯聚,常年大風呼嘯之地。而行走在康居都督府的腹地,最大的感觸,就是大大小小的城堡和石壘眾多;在大道兩旁,視野所及的范圍內,幾乎是一座接著一座。
甚至比大多數的村莊、聚落,還要更加密集一些;這也是本地的一大特色。作為歷史上多次民族遷徙的必經之地,又是毫無險阻的開闊平野;當地人種已交相更替了數波,政權更迭及其變遷的產物。
也世世代代留下了這些,矗立在原野上的密集城寨、堡壘群落。這樣,無論是遇到大規模的外敵入侵,還是國內動亂的王權變化;或者單純就是持續過境的民族大遷徙;都可憑借這些據點堅持一時。
保全親族和附庸,直到一切都塵埃落定之后;無論是向外來征服者輸誠,還是對內亂的勝利者重新稱臣;或是堅持到過境的遷徙大潮消退;再重新收拾殘局。令家門姓氏和血脈,得以繼續延續下來。
因此,在昔日中外行旅的記錄當中,位于河中腹心的安國、康國等地,也被稱為千堡之國群壘之地;因為光是在安國一地,就號稱擁有四十多座城池,八九百座堡壘。不過這種局面在百年前被終結。
依靠大唐源源不絕提供的精良兵甲和工匠器械,這些自古以來延續了上千年的堡壘群;在天朝西征大軍面前,就根本沒能成為像樣點的妨礙;就轟然土崩瓦解在,一陣陣的火器轟擊和火藥爆破聲中。
再加上,因為后續唐土化運動,所激化的土族叛亂;往復平定河中的數輪動蕩,也摧毀和破壞了更多的城壘堡寨。而平定后的康居都督府,也將涉及叛亂的區域重新遷居和安置,懲罰性的拆毀更多。
因此,現在除了一些正好位于道路附近,被重新利用起來,作為驛站、館舍、商棧和旅店的堡壘外;其他殘存下的大多數堡壘,都因舊主的消失、遷離,或是自行搬到繁華宜居的城邑,而被廢棄了。
而上百年歲月的風雨侵蝕和浸染,再加上周邊居民持之以恒的,取土挖磚的再利用;很快就讓大多數城壘,泯然于世間;乃至淪落為野草萋萋中的一抹隆起的基址。但突然爆發天象之變改變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