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前往新洲開拓這片陌生大陸的人,都會依照地圖標記進行地域劃分和命名;乃至在披荊斬棘的扎根下來,建立了相應城圍/據點之后;同樣也會將最初的藩領,參照初始地圖的標示,起了一堆奇奇怪怪名稱。
比如,出現在西海岸化州境內的首府華盛屯,據說就是當地建立的第一個據點;取義為華夏大盛于外域的美好祝愿。還有位于洛基山脈中的愛州、科州、蒙州,因為開拓的較晚而城邑較少,但同樣出現了鹽湖城。
而其他的落山雞,新舊金山、伯特覽、文蛤花、盛蝶閣等城異;同樣赫然歷歷在目。在洛基山脈以東的廣大中西部平原地帶,則被打上了殷遺之地的統稱,又具列和細分出歸化殷族、安人等大小土族各部的標記。
其中還混雜有吐谷渾、黨項、奚族、契丹、鐵勒、突厥別部等游牧部帳的符號;而在廣大內陸的山地、水澤和叢林地帶中,又有來自中土南方各族的武陵夷、瀘水胡、白馬羌、烏蠻和白蠻、驃人、占婆等零星存在。
這些分布在上下新洲之間的新舊城邑,密密麻麻延伸向內陸的開拓據點,也將偌大的新洲東部沿海,到廣袤的中部曠野,染成了數條不規整的層迭異色地帶。這就是百年間,往來不絕的一船船移民和義從的成果。
而通海公/東海公室,最初就是作為這些,勇于海外開拓進取的團體和勢力,最為堅定的后盾和支持者;而被另立門戶、分封在了夷州大島,這處尤為關鍵的海陸中轉地;也由此形成了利益緊密的東海宗藩體系。
其中分布在上新洲/北美洲,共計六十七家諸侯/外藩,又有三四十個歸化的土族部落和聚居地;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主要集中在被賜姓為李,梁、孔、高、衛、韋、薛、楊、魏、程、土突等十幾家大姓、巨族中。
當然了,他們的祖上淵源,可以上溯到梁公主政的時代;專門要求相關的部屬、臣下和親族,組織了好幾批年輕子弟,前往新洲/北俱蘆洲開拓的產物。再加上家門扶持,很容易在當地最先站穩腳跟、脫穎而出。
同樣也與身為宗藩的東海公室,長期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和紐帶。而在下新洲/南美洲的開拓進度,就要略輸一籌了;但同樣也有四十三家諸侯/外藩,以及被稱為殷遺南方別種的馬亞人,所建立的土族城邦、聚落。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則是被成為馬氏諸脈的一系列大小諸侯、藩家;他們都是源自首次發現新洲大陸的初祖。源自乾元泰興年間的克復定難功臣之一,岐州扶風郡公馬璘膝下的第四子,人稱“當世祥瑞”的伯庸公。
因為,當年中土大唐派往外海大洋的探索船隊,前后有十多批次;但是無不是遭遇風浪折戟沉沙,或是偏離了航線,跑到了其他地域去。唯有這位年輕而幸運的伯庸公,在茫茫大洋中遇到了可以停駐修整的大島。
還以聯姻的方式,獲得了島上土族番長的協助;最終歷經無數險阻和風浪、海潮,發現了無邊無際的新洲大陸海岸線。然后又在當地的土族幫助下,在上下新洲間的大灣地(加勒比海),建立了第一處唐人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