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莊園綠草如茵,白鷺在碧綠的樹冠上臥養,巴勃羅雙手握著報紙坐在白色圈椅上,毒藥走到他身后低聲說道:“事情干砸了,他們有幫手,萊拉安全無恙地到達了機場。”
他面無表情地睜大了眼睛,放下報紙問道:“看清楚他們長什么樣子沒有?”
“不清楚,我們的人沒有活著回來的。”
巴勃羅的聲音增大了幾分:“旁觀總有人該看見了吧,出事現場的警察,或者是別的什么人,花錢去打聽清楚!”
“至于萊拉,就算他跑到了捷克,我們也可以派人去捷克殺他,總之我的敵人絕不能讓他活著。”
DEA探員和哥倫比亞警方也開始尋找和毒販殺手火拼的組織,他們在郊區的一個山溝里發現了丟棄的面包車,潘那和卡里略上校蹲在溝邊上,低頭看著下方燃燒著的車輛殘骸嘖嘖道:“用一次就扔,真有錢吶。”
“會不會是卡利的人干的。”
“不會,卡利集團不敢和巴勃羅開戰,難道是M-19游擊隊?”
“這地方除了毒梟,還會有誰有這樣的財力和手筆。”
墨菲叉著腰站在兩人的身后,捏著下巴說道:“我們不如轉移一下視線,去關注一下寄給我們照片的人,不管他是敵是友,都要掌握清楚。”
潘那搖搖頭說道:“巴勃羅的人已經公然在街道上暗殺高官,這不是等于向哥倫比亞政府宣戰嗎?我們更應該關心這個,看看哥倫比亞政府會如何應對。”
政府的反應時間向來是最慢的,與哥警察系統的出警速度等量齊觀,用他們的官方術語來說就是要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和反應。
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萊拉的幸運只能維持幾天,他到達捷克后僅僅才擔當了一個星期的大使,巴勃羅派出去的殺手便追蹤而至。三名槍手對著他的轎車里發射了一百多發子彈,萊拉本人也被打死在后座上。
萊拉死亡的消息傳回國內,引起了哥倫比亞人的極大震動,許多百姓點著蠟燭上街沉默游行,以抗議毒梟巴勃羅的殘暴行徑。哥倫比亞政府也有所行動,啟動了從79年開始的引渡條約談判,并順利地簽訂了米哥引渡條約,這樣就算這些毒梟從未到過米國,只要被抓獲就將被引渡到米國受審。
引渡條約對毒梟們是致命的威脅,就算是坐牢,在哥倫比亞坐牢和在米國坐牢完全是兩個概念。這些腰纏萬貫的毒梟住進哥倫比亞監獄,依然可以享受奢侈的生活,吃喝玩樂泡妞全不耽誤,他們甚至可以買通整個監獄,得到五星級酒店VIP貴賓的待遇。
但要是住進米國的監獄,每人發一個小單間,一個馬桶一張床,還時不時有被變態犯人撿肥皂的危險。這些家伙可不管你是世界第幾富翁。
麥德林集團的毒梟們為了對抗引渡條約,又創立了一個名為“引渡者”的組織,他們要團結起來面對新的敵人。毒梟們對抗引渡的辦法各有不同,墨西哥人嘎查雇傭了一批以色列雇傭兵,每一個都參加過戰爭,手持烏茲沖鋒槍槍法精準。他認為只要殺掉敢來抓捕他的軍警,引渡條約就是廢紙一張。
**分子雷德喜歡廣播,更喜歡模仿希特勒講話,特別是吸粉吸嗨了之后,揮手在胸前抑揚頓挫,大喊民族獨立、打倒米帝、拒絕接受引渡條約。這就是南美德裔的風格。
奧喬亞兄弟的父輩是南美大地主,家中有政界關系,他們的對抗手段也相對溫和,在哥倫比亞和米國請了兩家公關公司,打出口號:寧可死在哥倫比亞,也不住米國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