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別的生理激素波動,這就要涉及到生物學和人體生理學的方面了。
當然熬夜是不贊成的,也不提倡,國內基本上從小訓練的,都不會有這個“壞習慣”。
那既然沒有這個,平常一些小愛好或者小習慣,基本上你的團隊就會對你的這個小愛好或者小習慣開始評估,然后做出這是對于比賽正向反應還是負向反應的評價。
好的就不用改變,不好的就還是改一下比較好。
這一點蘇神系做得比現在歐米更好,因為現在歐米還只是在“縱容運動員”的小習慣上。
蘇神已經是提前帶著團隊走入到了正負評估等等更加科學的切面上。
你別看這么點點東西,都需要改動和改進,可事實上這些細節調整和細節改動的地方多了,累計起來,可能就會形成量變。
蘇神作為擁有后面幾十年科研經驗和教學經驗的科研型運動員,對于這個“量變引起質變”,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
因此再小的地方,他都做了規劃,反正他有現成的知識體系,不然光憑一個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比如現在陳娟喜歡聽聽歌,平常也聽,這個習慣團隊評估不會產生太多的負面影響,那么就不需要賽前進行改變,繼續保持就行。一切都維持最習慣的狀態,你的皮質醇才可以處于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不會波動太大。
這一套自然在國內這些傳統系培養出來的人眼中,實在是“過于寬松”。
畢竟她們從小接觸的理念就是比賽一定要認真嚴肅專注全力以赴。
絕對不能做和比賽無關的事情。
你要是賽前還聽磁帶看視頻看網頁或者看漫畫笑話書,估計你的教練早就劈頭蓋臉過來了。
一定會語重心長告誡你,面對比賽要態度認真,不能這么吊兒郎當。
可哪些是和比賽無關的呢
皮質醇和各種突然改變習慣的應激反應,會有什么后果,他們當年也不懂這些,也沒這些科學理論去深入專研,自然是下意識這么做。你做這些,就是“不務正業”,必須認認真真,什么都不能干,就想著比賽才算是ok。
但事實上人體就是這樣一個體系,突然打破平衡或者習慣,就會讓人體內激素或者心態發生變化。而且你不準干別的轉移注意力,那么你的腦子里自然就一直想著比賽,你要是大賽型就算了,還會越想越興奮,可是絕大部分不是這個類型的怎么辦
自然會越想就越多想,越想越緊張,越想越放不下。
最終我們以前經常在國際賽場,發揮大失水準,完全沒有發揮平常國內水平。
和過度重視,也有一定的關系。
但這些很長時間內都被認為是和運動完全沒有關系的方面。
所以其實最終的結果還是
知識儲備太少。
專業知識關聯不夠多。
主動學習的欲望不夠強。
或者一句話四個字總結
要多看書。
而且根據后世的論文調查,給出了明確的數據,全世界的運動員很大一部分都遭受了慢性壓力的影響,如果沒有恰當的壓力管理,他的運動表現,就會降低。
比如現在的聽歌,就是典型的運動動心理學意向激勵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