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們在世錦賽的時候,狀態都已經是調整到了賽季最佳,起碼也都是調到了賽季最佳附近。
只是這種狀態對于他們來說一直保持,身體和精神上都會有壓力。
所以很多運動員都會選擇在大賽之后,就放掉這種壓力,所以競技水平,也會出現相應的下滑。
事實上這樣才是普遍現象。
類似于鮑威爾這樣大賽比完之后都會小賽爆發,還有像是布雷克這種,全年都是保持訓練狂的熱情和態度,絕對都是“異類”。
別的項目,你比如劉祥其實也在大賽之后選擇了幾乎休戰。
讓戴龍羅伯斯,輕松與13秒01的成績摘走了蘇黎世站的冠軍。這一槍大衛奧利弗,他也在里面,但他比出來的狀態只有13秒26。
這足夠說明。
他在世錦賽上表現出來的低迷狀態。
完全不符合賽前的短跨三巨頭宣傳。
并不是單純的緊張。
而是他大賽調整狀態的經驗不足。
把自己的狀態過早調整出來。
而他自己本身又不是屬于那一種,狀態出來之后,可以一直保持住狀態的類型。
他還是屬于賽季狀態正常波動的運動員。
因此像這種類型的運動員,提早出狀態并不是一件好事。孫海瓶這個方面的預測還是沒有問題,不管是上一世還是這一世,他都對于奧利弗去年和賽季初的好狀態提出過這方面的質疑。
只是對于外行人來說。
他們只是盯著成績。
甚至是認為這只是孫海瓶在為劉祥做辯解,對方跑出了好成績,自己沒有跑出好成績,就扯個這樣的理由來忽悠大家。
不過現在看起來就知道。
這還真不是在忽悠。
只是普通大眾對于田徑運動的狀態保持類型,狀態保持周期,運動員的訓練習慣和身體習慣,都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單純拿著成績和數據說話。
這一點上,大洋彼岸的nba籃球聯盟,可謂是深刻的抓住了這個精髓。
把數據不停的夸大,這樣一來即便是平常不怎么看球,很多人也可以拿著賽后的exce表格,一通指點江山,洋洋灑灑,飛揚激蕩。
你知道了這一切后,就明白為什么劉祥在大賽之后,也會把自己狀態收起來的原因。
尤其是他現在身體有傷,年紀也越來越大。
更是要注意這個方面的調整和休息方法。
不能再和20出頭的時候一樣。
只要有狀態就抓著往死里用。
不用光絕不罷休了。
不過蘇黎世的比賽,還并不是真正的驚人時刻,真正驚艷的應該是在后續的布魯塞爾總決賽現場。
如果歷史沒有發生什么太大的改變。
在這里將會誕生人類速度歷史上的另外一場奇跡。
不過在此之前,博爾特也沒有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