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歸她還是70后的年紀。
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
自然無法像弗雷澤這樣偏執。
她知道自己僅剩的黃金時間,就是這幾年,要浪費時間再去做技術的改動,肯定是不可能。
“set。”
在現場又一次響起了電子口令,躁動的人群重新陷入了安靜。
不過比第一次,還是嘈雜了不少。
人心就是這樣。
越多越浮躁。
能夠做到這樣已經不錯。
這也是為什么國際田聯,很想要做零搶跑的人,一個考慮因素。不然的話總是看運動員搶跑,觀眾的耐心也會被大幅度消耗。
看到最后,即便是出了精彩的成績。
那也已經是勁頭過了。
就和你吃飯餓過了勁似的。
這個時候再好吃的東西,也不如正好饑餓的時候來的香。
陳娟重新架起了曲臂,關于曲壁起跑,在實戰中的這些運用,讓她已經比最開始冬訓結束的時候,成熟了些。
不過還是很容易出現波動。
還是很容易出現不穩定。
比如剛剛200米,就明顯有些問題。
這也是新技術掌握的弊端,你需要很長的時間完全去消化。即便是基本上掌握,也都有很大的風險和不穩定性。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運動員即便是知道某些技術和某些理念更加先進,卻也很難下定決心做出割舍的一個要素。
到底運動員的黃金年齡沒有幾年,特別是普通的運動員,他們真的沒有實踐也沒有勇氣花時間去這么做。
這個世界上失敗才是大多數。
成功永遠是小部分。
這個道理放在田徑上同樣如此。
所以很多運動員即便是知道某些東西更好,也不敢貿然下決定,就是這個道理。
好在,種花家的這一批運動員,很早就接受了科學性的訓練基礎打得極其扎實,再加上國內該拿的成績早就已經刷遍了。經濟問題和后半輩子的問題都不足為慮。
在這種情況下。
才可以全心全意進行技術改革。
才可以全心的去拼那一些小部分的可能。
蘇神為什么想要在全隊內都解決經濟上的后顧之憂,尤其是重點的隊員,就是想要他們在面對技術難關的時候
可以更加的勇敢。
更加的果斷。
更加的不需要前怕狼后怕虎。
這一點。
在陳娟的身上體現的很充分。
她的家庭條件以前明顯就不算好,只是一個農村過來的湘省孩子,那個時候他做運動員,很有可能都是為了給自己找一條活路,讓自己為了擁有養家糊口的技能和身份。
退役以后方便找個地方直接做體育老師之類的。
那個時候你跟她說要做技術性的改動,甚至要有年好幾年為單位,她肯定不可能同意。至于10年左右那更是扯淡,想都不用想。
可現在她因為早就已經解決了經濟上的問題,甚至憑借一己之力讓全家人過上了好日子,那么她做事的時候,做事的動機就自然而然會更加的純粹。
很多人因為根本就沒有做過運動員,想當然的,只是機械的填鴨給運動員一些東西和理念,就覺得運動員可以崛起,可以爆發,可以超越。
這完全是自己沒有做過運動員的外行人想法。事實上,絕大部分運動員就只是把這個當成一份工作,就只是想用這個給未來的自己掙一個養家糊口的機會。
你需要解決了這些問題,你才能讓他去追求更加高大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