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這一組到底怎樣才有機會。
這也是一門學問,而不是愣頭就往前沖。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
你這就和找死差不多。
“我覺得李指導說的沒問題,這一組因為兩個直接晉級決賽的名額已經提前被布朗以及杰特爾給預定,那剩下的6個人能夠去爭取的……”
“就只剩下了一個小q名額。”
“拿到第四,那基本上就算是沒有機機會了。”
“雖然說一組里面出現兩個小q,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除非是死亡之組,這一組除了這兩個人之外,其余人的整體競爭力并沒有那么夸張。”
“所以……”楊劍主持這么多年田徑比賽,也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預判,道:“我還是傾向于這一組,只有拿到第三才有機會。”
“嗯。”李韜點頭:“我也這么認為。”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屏幕上打出來的職業生涯pb,韋勇麗面對這些人,根本就不占便宜。”
“甚至處于倒數。”
“雖然第1次進入奧運會,能夠站在半決賽上就已經不錯,但沒有運動員是不想要進入決賽的……就是這個難度,可能對于現在的她來講,會有些過于困難。”李韜也是實話實說:“我覺得在這種突圍環境下,她只需要做好自己該做的就可以了,大家不要給他過多的壓力。”
“到底還是年輕運動員,下一屆奧運會也才二十三四歲,還有的是機會。”
兩個人一來二去,配合屏幕上給出來的pb成功拉低了觀眾對于韋勇麗這一槍的期待。
韋勇麗自己,也在跑道上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臉,然后不停的給自己換著氣。
這表現就能看出來他是個小嫩芽。
多少有些緊張。
可還好,蘇神系這邊對于運動心理學都有涉獵,她當然也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
在蘇神這邊給他們說過了,三種賽前放松模式里面,完全放松和提示性放松,韋勇麗都因為是第1次站在奧運會的賽場,感覺自己怎么都做不到平常訓練中能做到的那些東西。
這一點都不稀奇。
并不能說是韋勇麗就是狀態不好。
張培猛他能更好地做到,那完全是因為08年的時候,雖然張培猛沒跑過百米單項,但200米單項他是跑過的。因此對于奧運會的個人經歷,他要比韋勇麗多的多。
自然面對起來也會更加輕松。
更不要說,張培萌的年紀也要大好幾歲,你自然不能用要求張培萌的要求來要求韋勇麗。
既然自己做不到前兩種放松模式。
那韋勇麗表現也很果斷,立刻選擇了最后一種——采用一次到兩次的膈肌呼吸方法,在每一次換氣的中途給自己注入快速放松的關鍵詞。
緊接著做3~6次,提神呼吸法,在第3次結束后,同樣注入快速放松的關鍵詞。
注意呼吸的次數和關鍵詞的搭配,不能亂來。
兩種呼吸法交替之間,專注精神。
采取肌肉配對法來針對性放松。
……
“快速放松是一個簡化技巧,目的在于幫助執行者在幾秒內達到最佳放松水平。這個訓練技巧能夠提高能力水平,減少緊張,促進更好的喚醒控制,打破壓力螺旋,改善無意識的信任態度,保存體力和提升愉悅感……”
“只要能做好,快速放松可以降低對抗肌的緊張程度,為運動員提供更大范圍的動作和更好的節奏、時機和感覺……”
“配對肌肉法:選擇自己放松的第一對肌肉收縮可以發起動作,接著對抗肌收縮可以將關節返回到原來的位置。當肌肉與對抗搭檔同時收縮時,兩塊肌肉會互相對抗,從而妨礙節奏、定時、感覺和動作范圍。緊張的選手在短跑中,手臂會出現肌肉之間互相對抗。在這種情況下,她的動作無法達到理想動作范圍,從而也無法很好地發揮運動水準。雖然這是一種非常明顯的“不應出現的失誤”,但是它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比心理影響更大。快速放松可以減少或消除對抗肌中的過度緊張,這樣運動員就可以保持平穩、流暢、有節奏且充分定時的運動模式……”
……
腦海中回想起來蘇神在課上說的這些細節,韋勇麗迅速跟著這些回憶照做。
說起來,運動心理學這個東西,聽起來玄乎,反正韋勇麗最開始接觸的時候,整個人都愣住了。在她以往的運動認知里面好好訓練就行,哪還有什么運動心理學?
那不就是靠心理素質好不好來決定嗎?
但在蘇神傳授的這些知識體系以及訓練方式下,韋勇麗很顯然對于這些方面的認知程度出現了巨大提升。
讓她明白。
原來運動心理學也有方法,也有法門,也有具體的訓練方式。
就上面這些東西。
蘇神不說。
她根本不可能知道。
更不要說詳細的運用方式和訓練方式。
這也是蘇神的強大之處。
不然如果你只是在外面學了個概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