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特沒什么好說的,他本來就是最強的那個,大賽年的他,爆發怎么樣的能力都不奇怪。
穩定的六秒超三爆發,而且爆發出來就是所有人里面最耀眼的那個。
宛如一道黑光雷霆從第六道豁然暴走。
這略帶憤怒的感覺,其實正好讓平常不會那么竭盡全力,有些懶散的博爾特。
進入了一個最佳狀態。
米爾斯看到這里,握緊的手,猛然一拍自己的大腿。
好了。
妥了!
這下爆發沒有問題,他們不可能有人頂得住!
這里回到冬訓的時候,蘭迪告訴他一個點,這也是他和博爾特差距巨大的一個點。
"蘇,你看看你們極速區的問題,垂直階段至后蹬離地瞬間博爾特支撐腿膝角變化幅度是13度,而你的膝角角度幾乎沒有變化,支撐腿膝角度變化幅度大,說明在后蹬階段支撐腿用力程度大。"
"這會帶來什么問題呢?"
"這會讓你后蹬離地瞬間支撐腿膝角度大,從而減少了身體重心的起伏從而身體獲得水平加速度力量越大,保證了跑的直線性;相反,支撐腿膝角越小,蹬伸越不明顯,離地瞬間身體重心向上的垂直分力加大,身體重心起伏也隨之加大,使得支撐腿蹬伸方向改變,這樣也就減小了身體獲得水平加速度力量。"
"由此可見,在短跑途中跑過程中支撐腿膝關節變化幅度直接影響著整個后蹬階段支撐腿肌肉工作的實效性與經濟性;支撐腿的膝關節退讓工作和緩衝幅度與后蹬效果成正比,而且后蹬時支撐腿膝角角度對后蹬力量會產生較大影響。"
"這說明了,你的送髖技術和能力相比之下,你和博爾特途中跑最大的差距並不是在送髖上,而是在你的后蹬上。雖然現在對比八九十年代,后蹬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幅度下降,可這不代表不重要,尤其是你在和博爾特對比,差距這么大的情況下。"
"當然,這很可能就是天賦和生理條件決定,很有可能是你一輩子也改不了的東西。"
"這個你要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
這段話蘇神一直記憶猶新。
所以,這一場最大的問題,從極速區才開始。
並不是簡單的領先就夠了。
或者說,前面都是自己的優勢區域,起碼優勢點不會太低,不會給博爾特差距太大的機會。
可到了極速區。
那就真的是
到了兩個人優勢區域徹底開始轉換的時候。
這個時候,他要想著怎么開始面對尤塞恩.博爾特的瘋狂反撲才行。
這個問題,他想了很久,或許在更在的時候,就開始思考。
這一槍,他也在夢里,夢到過無數次。
那么,根本也不帶猶豫的。
這個時候,也猶豫不得。
首先是支撐的提高。
這是蘇神思考的第一個點。
現代短跑實際上實質以人體的髖關節為軸,以下肢為主,上肢和軀體為輔來進行的高速擺動的平動運動。那么蘭迪給出來的在著地瞬間與垂直階段時擺動腿膝角可以看出,博爾特在這兩階段中擺動腿膝角明顯比自己擺動腿膝角小。在著地瞬間與垂直階段時,博爾特擺動腿是一個以重心為懸點的單擺運動,大小腿的充分折迭可以縮短擺動力矩,加快擺動速度,這對縮短單步時間,提高步頻都有著很積極影響。
他的步幅這么大的情況下,還是個步頻類型運動員。
足可見他的天賦,實在是拉滿。
那既然自己的擺動腿由體后折迭前擺至支撐腿進入垂直階段時,擺動腿膝角度都比博爾特的膝角度大,那要是減小擺動腿折迭前擺膝角度
是不是就會有效果。
肯定會有,但是怎么做,怎么做到極速區減小擺動腿折迭前擺膝角度的同時,還能保持其余技術體態的穩定?
這才是最大的難題。
短跑,從來就不是一個單項的機械運動。
蘇神進入極速后,后蹬離地時,擺動腿處於高擺狀態,瞬間膝關節高抬"以髖帶腿",小腿自然打開;當膝關節抬到最高點后,大腿積極下壓,小腿隨大腿下壓動作積極"鞭打式"著地。
因為擺動腿膝關節的高抬與積極下壓"扒地",不僅可以加大人體的動作幅度,也增加了前進的步幅,這是是現代短跑技術快速有力地大幅度擺動的具體體現。以往蘇神受困於生理和技術節奏不夠,抬腿就不太夠,造成擺動腿主動發力空間小,步幅隨之變小。
那么自己只需要通過減小擺動腿在著地瞬間和垂直階段折迭前擺時膝角度,縮短擺動力矩,加快折迭前擺速度,以此加快步頻;在離地瞬間抬高擺動腿膝關節,為形成良好的扒地技術提供發力空間,自然就能加大扒地"力量,以擺促蹬,同時加大步幅。
立刻在低跟恢復狀態下,快速調動自己的"半折迭技術",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后蹬腿保持一定的屈曲度,有了更多的屈曲度,你才有資格去談膝蓋角度變化的問題。
否則后蹬屈曲度不夠。
只能是東施效顰。
毫無作用。
貽笑大方。
這樣,配合小腿在大腿的高擺中自然而然的半折迭起來,擺動腿擺到最高點下壓時
膝角度就會同一時間,跟著及時打開。
然后快速套入自己在極速區同樣跟著亮相的極速區屈蹬技術。
這是因為屈蹬式后蹬,原本就對於有利於后蹬離地后快速折迭。
它和折迭技術,本來就天然適配。
畢竟"屈蹬式"后蹬技術的擺動腿的擺速比傳統的后蹬式技術的擺動腿的擺速要快。
"屈蹬式"技術的大小腿折迭天然就角度更小,還增大了折迭力量,縮短了擺動半徑,加快了前擺的速度,增大了屈肌的拉力矩,提高了擺動腿的前擺速度和幅度。
由於膝角大小的不同,必然造成前擺速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