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奧運會,一定要全力以赴。
緊接著又一步,軀干前傾角同樣為45度,若精確計算,比第一步多了0.4度。雖然角度變化極其微小,但卻充分體現了他對身體控制的精準程度。
到了又下一步,軀干前傾角變為度。隨著步數的增加,他的身體逐漸前傾,如同即將離弦的箭,只為獲取更大的前進動力。
這樣其實有風險。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彎道天賦和彎道嗅覺。
這樣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可是。
勞逸依靠強大的核心能力,硬頂住了身體的波動。
強行控制身體。
打破極限。
同時勞逸的重心落點也都相當扎實。
每一步落下,都能讓人感受到他的沉穩與力量。這種扎實的重心落點使得他能夠在關鍵時刻快速切入彎道當中。
現場也沒有人想到,勞逸會在前面。
前四里面,兩個黃種人在列。
在這種世界性的競爭舞臺上。
最容易喚起原始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無數的亞洲人,亞裔,都開始跟著內心為其歡呼。
就像是熱情瞬間被點燃。
歡呼聲、吶喊聲交織在一起,一浪高過一浪。那巨大的人聲,鼎沸全場,仿佛要將整個場館的屋頂都掀翻。
那震耳欲聾的呼喊聲,讓整個空間都充滿了緊張而熱烈的氛圍。
在這樣的環境中,運動員仿佛置身于一個聲音的海洋,被這強大的聲浪所包圍。
在這喧鬧的環境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對于那些心臟小的人來說,可能會被這些聲壓影響狀態。他們或許會感到緊張、不安,甚至可能會因為這巨大的壓力而發揮失常。
但是,對于那些心臟大的人來說,情況卻恰恰相反。
他們會將這震耳欲聾的吶喊聲視為一種激勵,一種挑戰。這些聲音會更加刺激他們的內分泌,讓他們渾身的力道,無形中更加激昂。
他們會在這巨大的聲浪中找到力量,激發自己的斗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高的專注度投入到比賽中。
勞逸。
就是這樣的人。
歡呼的聲音越大。
他們就跑的越快。
甚至感覺自己的腎上腺。
在不要錢往外噴涌。
十米二十米三十米。
加速加速加速。
他的動作沒有絲毫的花哨,也談不上優雅和好看,但卻充滿著力量與沉穩。那是扎扎實實訓練出來的把式,每一個動作都飽含著無數汗水與努力。
他蹬擺有力,前傾角適宜,既保證了速度,又確保了身體的平衡。
隨著速度增加,他漸增步幅,每一步都堅定而有力。
然后漸抬重心,更好地適應彎道的弧度。
漸貼圓心。
漸切內線。
漸加擺臂。
……
盡可能做到最好。
就是他的職業信條。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并非那種天賦異稟的選手,起碼在當前這個級別里面,他算不上天賦出眾。與那些天生就擁有卓越運動天賦的人相比,他可能在起跑的瞬間爆發力、身體的柔韌性等方面稍顯不足。
他并沒有因此而氣餒。
相反,他只是盡可能地把蘇神告訴他的一些技術要點,努力做到完美。
接近完美。
勞逸的信條里面認為——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決定成敗。
所以在訓練和比賽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極為嚴格。
嚴格到蘇神都要防止他太過于自我嚴苛。
四十米。
五十米。
他沒有張培猛那種領悟力。
只能用比較笨的辦法,在內心默念什么時候應該增加步幅,以獲取更大的前進動力。
默念什么時候應該增加自己的切線角度,以便更高效地切入彎道。
默念什么時候需要漸抬重心,以適應不同階段的比賽節奏。
默念什么時候需要增加擺臂的力度和幅度,以對抗越來越明顯的彎道向心力。
這些技術要點或許對于那些擁有特別領悟天賦的人來說,能夠輕松掌握。
但對于勞逸來說,卻并非易事。
然而,就因為這樣,作為農家的山里娃,他明白自己沒有捷徑可走。
他也不允許自己這種人走任何捷徑。
他能做的,或者說他一直在做的,就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