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了一大節,要進行這方面的改革和調整。
在此之前這個二沙島都是走的增肌以及增強身體力量噸位的路線。
蘇神一直宣傳的,用身體駕馭技術。
在二沙島。
所有人都是這么做的。
但是,怎么反而他自己……
做了減法呢?
沒有了解這些原理,也因為沒有這方面的認知和前車之鑒,大家都對蘇神的“變小”,感覺有些愕然。
想不明白什么事。
蘇神也不解釋。
他很清楚。
用行動來說。
比什么解釋都更直接。
而且運動員這個圈子里面。
你用事實說話。
再輔助以道理。
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不然你光說不練。
全是假把式。
國內以前就被請來的各種各樣打醬油的楊教練,以及各種各樣引用過來的西洋理論坑慘了。眼下大家只相信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
不過,這個人是蘇神。
大家有疑問也只能埋在心里。
要看看為什么他這么做。
在做決定。
從他把架子擺上去,趙昊煥就發現變了。
曲臂起手式就變了。
角度和細節有了不同。
但蘇神自己,卻知道——
肌肉協調性增強:減少無用肌肉意味著上半身的肌肉群更加精簡,在起跑的瞬間,能夠讓與曲臂起跑相關的主要肌肉群,如三角肌、肱三頭肌等更好地協同工作。
無用肌肉的減少避免了它們在起跑時可能產生的不必要干擾,使力量的傳遞更加順暢和集中。
例如,在曲臂起跑時,手臂的快速擺動需要三角肌快速收縮產生力量,肱三頭肌協同伸展,如果上半身其他無關肌肉過于發達或緊張,可能會影響這兩個主要肌肉群的發力效果,而減少無用肌肉后,這種協同作用會更加高效,力量能夠更有效地從手臂傳遞到身體的核心部位,進而推動身體快速向前啟動。
力量傳遞與效率方面,就會提升。
其次,力量輸出會更精準:
因為無用肌肉的減少使得身體在起跑時能夠更精準地控制力量的輸出。曲臂起跑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出強大的力量,精簡后的上半身肌肉能夠更好地響應神經系統的指令,按照既定的動作模式進行發力,避免了力量的分散和浪費。這樣可以使起跑時的力量更多地用于推動身體向前加速,提高起跑的速度和效率。
再然后他的啟動身體姿態也會更穩定。
上半身無用肌肉的減少有助于維持起跑時的身體姿態。在曲臂起跑時,身體需要保持一定的前傾角度,以獲得更大的向前推動力。如果上半身肌肉過于冗余,可能會在起跑時影響身體的平衡和穩定性,導致身體晃動或姿態變形,從而降低起跑的效果。而減少無用肌肉后,上半身的重量減輕,身體更容易保持穩定的前傾姿態,為腿部的蹬地發力提供更好的支撐,使起跑的動作更加流暢和穩定。
又因為啟動身體姿態更穩定了,啟動平衡,會更自如。
這是因為,曲臂起跑過程中,手臂的擺動與腿部的蹬地動作本來就需要高度的協調和平衡。
平衡點的尋找。
就是曲臂的一個原始難點。
這個只要會的。
一眼就能看到。
其后減少減少上半身無用肌肉后,身體的重心更容易控制,手臂的擺動與腿部的動作配合會更加默契。這使得運動員在起跑時能夠更好地維持身體的平衡,避免因重心不穩而影響起跑的速度和效果。
也就是說——
在起跑的瞬間,手臂的快速曲臂擺動可以幫助身體保持平衡,同時與腿部的蹬地動作相互配合,產生更大的向前推進力。
甚至說的夸張點,還能減少能量消耗。
無用肌肉的減少意味著在起跑過程中身體消耗的能量減少。在短跑這種高強度的運動項目中,能量的儲備和合理利用非常重要。
減少上半身無用肌肉后,身體在起跑時不需要為這些肌肉的活動消耗過多的能量,從而能夠將更多的能量用于腿部的啟動蹬地和身體的加速,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這對于在起跑后的短時間內快速提升速度以及保持后續的速度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更不要說還有后續的影響,比如待會兒就會看到的——
由于能量消耗的降低,運動員在起跑后的速度保持能力會得到提高。曲臂起跑只是短跑的開始階段,后續的速度保持和加速同樣關鍵。減少上半身無用肌肉后,身體在起跑時能夠以更高的效率獲得初始速度,并且在后續的跑步過程中,由于能量消耗相對較少,身體能夠更好地維持這種速度優勢,減少速度的下降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