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神和趙昊煥日常沒有公開測試水平。
可看教練組的模樣就知道……
肯定不錯。
甚至相當好。
袁郭強晚上還老是在說“蘇神”,具體說了什么,其余人也不知道。
到了第二天。
200米開始了。
在熱身結束之后,順了順腿。
開始了測試。
因為跑200米的人沒那么多。
所以一槍就會搞定。
大家都站在一起。
準備測試。
參加測試的人,一共有梁佳宏,謝正業,周兵,蘇神,四個人。
相對于100米。
200米人數的確少很多。
這也符合亞洲和全世界200米的標準。
因為200米很煎熬。
100米你沖一沖就夠了。
咬咬牙也能頂下來。
可是200米不一樣。
400米需要節奏感更強。
而200米你又要沖的快,你又要做好節奏。等于是又需要你的磷酸原系統爆發威力,同時你的糖酵解系統也不能差。
這就難倒了很多人。
也是為什么200米的選手整個選手池,要比100米選手少的多。甚至可能都不如400米選手。
就是因為想要把這兩項都發揮好。
相當的痛苦。
你要把高速維持下去。
比單純出高速,和維持一個有節奏的速度,都要困難。
這種困難是字面上意義上的困難。
相當的難受。
從能量代謝角度看,100米比賽時,磷酸原系統供能占主導地位。人體儲存的atp-cp在全力沖刺下能維持大約6-8秒的高強度運動。
例如,現在優秀男子100米運動員的成績一般在10秒左右,在這個時間范圍內,大部分能量來自磷酸原系統的即時供能。這種供能方式產生的代謝廢物少,身體在短時間內不會產生過多疲勞物質。
從生理數據角度分析,在100米沖刺過程中,運動員的心率會迅速上升,可達180-200次/分鐘,但由于運動時間短,運動結束后,心率恢復相對較快。
同時,肌肉的收縮主要是快速的等長收縮和向心收縮,肌肉纖維的激活主要是ii型快肌纖維,它能產生較大的力量,收縮速度快,幫助運動員實現快速起跑和加速。
200米比賽中,磷酸原系統在起跑后的前6-8秒起主要作用,之后糖酵解系統開始大量供能。
糖酵解過程中,每分子葡萄糖分解產生2分子乳酸和2分子atp。
隨著乳酸的大量產生,肌肉和血液中的ph值會下降,引起肌肉收縮能力下降。
一般在運動后的3-5分鐘內,血液乳酸濃度可以達到10-15ol/l,這個高濃度的乳酸會導致肌肉酸痛、疲勞和運動能力下降。
從生理數據看,200米比賽后半程運動員的心率會進一步升高,甚至可能超過200次/分鐘,而且由于乳酸堆積,運動員的呼吸頻率也會加快,試圖通過增加氧氣攝入來緩解無氧代謝產生的疲勞。
肌肉收縮不僅有快速的向心收縮,還因為疲勞產生了更多的離心收縮,這增加了肌肉拉傷的風險,同時也使運動員感到更強烈的肌肉酸痛。
你明白這些基本的因素,就知道為什么趙昊煥,勞逸,許州正等人,不管是前程的百米選手,還是后程的百米選手,都在200米上,并不在行。
因為從生理數據上以及能量代謝的角度看,他們的生理條件,肌肉條件,天賦條件,都不太符合200米的需要。
就更不要說耐力,這些百米選手絕大部分都不匹配的天賦屬性。其實絕大部分時候100米和200米都只是成為短跑而已,但其實壓根不是一個類型。
雖然沒有100米和400米差距那么大。
但其實本身就是兩個運動。
只是因為在此之前200米訓練的選手并不多,大部分都是100米兼項。到了21世紀之后,博爾特布雷克這些怪物基本上又都跑100米和200米,這就把100米和200米在大部分觀眾的內心中都產生了一種固定的印象……
其實,這倆運動真的有關聯性,但的的確確是兩個項目的運動。
梁佳宏跑一跑,也是因為他需要用200米增強一下自己的后程屬性。本質上也是為了100米去的。
蘇神這種用輔相帶動主項的訓練模式。
在二沙島早就已經推廣開來。
需要的人會做這種類型的訓練。
梁佳宏本身200米天賦就還不錯,上一世是因為腳掌骨裂的原因,沒有辦法多跑。
多訓練。
其實他的天賦還不錯。
不然也不會在好幾年都能位列國內前幾名。以他平常200米基本的不跑比賽來看,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
這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參數。
如果還要牽涉到技術,那更是還有一個彎道。這個百米選手不一定就能跑得好。
在彎道上,運動員的左腳外側和右腳內側著地,這種著地方式可以增加摩擦力,幫助運動員更好地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