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肌肉穩定身體,手臂擺動幅度與頻率增加,與腿部動作配合完美,形成有力的加速節奏,眼睛緊盯前方,頸部肌肉穩定頭部,呼吸加快,連續邁出。
啟動方面。
弗雷澤真是還沒有遇到過對手。
但現在。
她碰到了。
又是一年。
陳娟的曲臂起跑,更加熟稔。
只聽到起跑槍聲響起。
陳娟迅速做出反應。
她雙臂彎曲,肩部肌肉預先收緊。
雙腳蹬離起跑器時,曲臂肌肉開始發力,肱二頭肌與三角肌協同收縮,使手臂快速有力地向后擺動,同時借助背闊肌的力量,將這股力量傳導至身體軀干。
前4步過程中,腿部發力與曲臂緊密相連。
當左腿用力后蹬,配合向左后方擺動,身體重心順勢向右前方轉移,此時右大腿積極前擺下壓,腳掌扒地,右小腿肌肉收縮以穩定支撐。
每一步蹬地時,臀部肌肉也參與進來,臀大肌收縮增強腿部蹬伸力量,曲臂爆發的能量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保持穩定的節奏擺動,不斷為身體提供向前的牽引助力,讓身體能快速突破靜止狀態,一開始就獲得較大加速度。
髖部配合著穩定地送髖,每一步送髖的幅度大約在10度至15度。
這股力量如洶涌暗流,順勢涌向髖部。
髖部肌群在曲臂帶動下迅速響應,以髖關節為軸心,開啟精妙絕倫的送髖動作。
曲臂爆發用來改善女子送髖的爆發不足力道缺失?
是個好辦法。
蘇神看著。
默默點頭。
看陳娟初始送髖,恰似機械齒輪精準咬合,髖部微微前挺并上抬,幅度雖小卻極為關鍵,與曲臂擺動節奏嚴絲合縫,使得身體重心平穩且迅猛地向前上方騰躍。
腿部肌肉受此聯動,后蹬之力猶如火箭助推,強勁而高效。
曲臂爆發所產生的扭轉力矩,借由身體核心肌群的傳導與整合作用,精準作用于髖部關節復合體。
比如現在,就是當曲臂爆發推動身體后,后方約45度空間位置時,髖部在核心肌群的動力傳遞下,開始沿身體重心轉移方向,朝著前上方進行送髖運動。
此刻,曲臂擺動加速度逐步遞增,形成對送髖動作的動力增強效應。
曲臂起跑時,雙臂彎曲形成較短的力臂。依據力矩等于力乘以力臂的原理,在肌肉力量一定的情況下,較短力臂可使肩部及上肢相關肌肉,如三角肌、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等,能更高效地產生較大的力矩,進而為起跑提供較為可觀的初始旋轉動力。
這種旋轉動力可通過身體的核心肌群及筋膜鏈等結構進行傳遞與整合。
在女子運動員中,由于生理結構與肌肉力量分布特點,送髖動作在起跑瞬間難以單獨產生足夠強大的初始推進力。
而曲臂起跑所產生的旋轉動力能夠傳導至骨盆及髖部區域,就能很大程度解決這個世紀難題。
可以為送髖動作提供額外的動力補充,使其在起跑初期能夠克服較大的靜止慣性。
真是聰明的結合。
蘇神看著越發欣賞。
要知道這些,可是陳娟自己團隊和自己探索出來的方向。只是最后做決定的時候給蘇神看了看,希望由他來確定方向是否正確。
其余的可都是陳娟和她的團隊自己完成。
能想到用技術突破來帶動其余技術的提高與發展,尤其是對于自己短板的補充。
說明陳娟的團隊以及他自己的思想漸漸成熟。
這個思路絕對是沒問題。
有蘇神把了方向的關系。
陳娟整個團隊做起來可以不用多想,不用想著整個方向都錯了,推倒重來。
只需要全力投入就行。
她們發現從肌肉運動原理分析,曲臂起跑時上肢肌肉的收縮時序與協同方式有助于能量的集中爆發與傳遞。
詢問了蘇神實驗室后,確定了一點——
上肢肌肉迅速按照特定順序收縮,例如三角肌先啟動,穩定肩部關節,隨后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協同收縮產生曲臂擺動力量。
這種有序的收縮模式能將肌肉彈性勢能快速轉化為動能,并通過身體的動力鏈傳導至下肢及髖部。
對于女子運動員而言,其髖部相關肌肉如臀大肌、臀中肌等在起跑時的激活程度與力量輸出速率相對較慢。
曲臂起跑所提供的來自上肢的額外動力輸入,能夠填補送髖初動力的不足,使身體整體在起跑階段能夠以更接近理想的動力輸出模式運行,從而優化起跑效果。
大幅度提高起跑速度并在后續的加速過程中奠定良好基礎。
更不要說曲臂起跑能夠激活更多的神經肌肉單元參與到起跑動作中。相較于單純依賴下肢和髖部肌肉啟動,曲臂動作涉及到復雜的上肢神經肌肉控制網絡。
在起跑瞬間,大腦發出的運動指令同時激活上肢和下肢的相關肌肉群,使得更多的肌肉纖維被募集。
對于女子運動員,其送髖相關的神經肌肉控制在起跑時可能相對不夠敏捷和高效,而曲臂起跑帶來的廣泛神經肌肉激活,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也就是說通過增加整體神經肌肉的興奮度和協同性,促進送髖動作更好地啟動和執行,提升起跑時的推進力。
因此……
陳娟在這里居然硬頂弗雷澤!
根本不落下風。
這可不是之前那個狀態不太在線的弗雷澤。畢竟就算是弗雷澤也有跑11秒多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