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就失去了意義。
可……
謝正業還不是最快的那個。
因為前面的第五道。
站著的是蘇神。
對比謝正業,蘇神的曲臂起跑技術更為精妙。
只見他身體前傾約50度,雙腳站位緊湊,前腳小腿與地面近乎垂直,后腳膝蓋內扣。
曲臂的同時,肩部下沉,背部肌肉緊繃,形成一個穩定的發力結構。
起跑瞬間,他的雙腳爆發性蹬地。
力量沿著身體中軸線向上傳遞。
曲臂爆發后以極快的頻率擺動,每一次擺動都精準地配合腳步節奏。
進入彎道后。
他利用身體向內傾斜產生的向心力,結合曲臂擺動對身體重心的微調,實現高速且流暢的彎道切入跑,最大程度地減少速度損失。
同時,你要是觀察足夠仔細,就可以發現——蘇神在起跑時,頭部的位置控制得非常精準。
眼睛平視前方下方約30厘米處,這個角度能讓他在保持身體前傾姿勢的同時,更好地把握起跑方向,并且減少頸部肌肉的緊張感,使力量能夠更集中地作用于身體的加速。
可能只是一個看起來無關經要的小細節。
甚至放在整體的成績里面,這一個注意都不一定能夠提高成績多少。
但是。
還是那句話。
越到后面越是細節決定成敗。
越是細節能夠量變催生質變。
只要你的細節改善的越多,做的越正確。
自然收益就會顯現。
蘇神現在200米也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上,早就也打開了200米的20秒,所謂黃種人極限大關。
進入了20秒以內的成績后。
技術和細節毫無疑問,需要更加的細膩。
不再是那么簡單就能夠提高的。
更多的注意也是應該的事情。
了解蘇神的人知道就是這些小細節,他都能夠盡量去完成和注意。
不管這一世還是上一世。
他都是堪稱細節狂魔。
也正是因為這樣。
他才能在當年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情況下,一步一步,從市級走到省級,從省級走到國家級,從國家級擊敗,更被大眾看好的張培猛。
最終第一個成了打開10秒大關的黃種人。
當年那么多的教練都公認,更看好張培猛,當然不是傻子,也不是大家的眼光集體出了問題。
就是張培萌,不管從專業的哪個角度來看。
更符合當時大家眼中的天賦好。
蘇神的話完全是在后面發現自己的掛肉天賦,能更好的激發自己的臀部肌肉天賦,再加上他卓越的技術領悟和掌握能力。
這些才讓他后來居上不斷的突破。
可以這么說,蘇神比任何一個國內選手都要更加明白科學訓練能夠帶來的好處。
幾乎可以下斷言。
如果他再早生個五六年,完全走上一代的路子,沒有機會或者說接觸科學訓練的時間已經太晚。
那他肯定跑不過張培猛。
走原本的輕量化路子。
他就已經到極限了。
因此他更加明白技術細結,到底意味著什么。
砰砰砰砰砰。
蘇神腳下好像填滿了炸藥。
入彎后,開始利用腳底與地面的摩擦力變化來調整速度。
也就是在蹬地瞬間,他的腳底會微微向內旋轉。
這是要增加與地面的摩擦力。
而在擺腿向前時,腳底又會自然回正,減少阻力。
這技術,同樣是量變才能形成質變。
一步兩步看不出來,甚至五步六步十步。
十幾步都不一定明顯。
但……
你要是能夠做到更多步呢?
你甚至能夠做完整場呢。
這種細膩的腳底動作控制。
有助于任何人在起跑階段更高效地利用力量。
甚至這是一個跑彎道的基本功。
但凡你學了一些國際的200米科學訓練,都能夠接受到這樣類型的概念。
就是。
你想要真正的做好真正的依靠它來提高成績。
那也不是個簡單的事。
除非。
你能做到蘇神這樣。
……
臥槽。
蘇總。
啷個這么快呢?
這話是謝正業心中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