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
因為較低的重心使得胸腔和腹腔的位置相對穩定。
減少了因身體晃動對呼吸肌的干擾。
這樣,穩定的呼吸能夠保證氧氣的充足供應,維持身體的運動能力。
就僅僅只是一個重心壓低。
更低一些。
再低一些。
就可以辦到了。
那為什么……
別人就沒想過?或者沒做過嗎?
誤打誤撞。
也應該有可能啊。
是的。
方向對了。
但具體怎么做。
數據是多少。
都要重新做。
每個人生理條件不同。
數據分析也不同。
等于說方向有了還不行。
還要詳細數據支撐。
認識到了,只是第一步。
120米。
130米。
謝正業有些摸不著頭腦,他不明白,蘇神怎么短短幾天,這還不到半個月,怎么……
又進步了。
還是進步了這么多。
140米。
150米。
謝正業想著,蘇總你牛逼歸牛逼,現在該我表現了吧。
最后50米。
又該看我了。
跑到這個距離的時候,謝正業感覺自己又行了。按照他和蘇神跑了這么多比賽來看,到了這個地方,蘇神的速度就開始出現斷崖式的下滑。
就像是博爾特過了150米之后,速度也開始往下走。
這是牙買加跑法的通病。
目前來說,你只有依靠天賦,才能解決這個跑法的天然缺陷問題。
就像是布雷克。
他前面也是硬頂,甚至也是在歷史前10的200米前程。放在現在這個時間線上更是拉到前5。
可是呢。
你不能說他前面速度不快。
如果他還不快的話,那除了博爾特等少數幾個人全都是戰五渣。
可到后面更恐怖。
這也是為什么布雷克只要不受傷,同樣是有機會沖擊更高記錄,跑到更高成績的證據。
起碼他有這個可能。
別人是一點可能都沒有。
米爾斯在去年布雷克擊敗博爾特拿下金牌之后,也漸漸明白了這個道理,看到了他這個方面的天賦。
對于他也起了“實驗性”的興趣。
教練員嘛,有時候都像是科研人員。
就是想在運動員的身上實現實現自己的想法,在運動員身上看看某些自己想到的可能能否變現。
牙買加跑法是米爾斯象出來的一種跑法。
結合了這個時代科技的進步,運動員身體素質的進步。
但是,這個跑法有一個他目前為止覺得很遺憾的缺陷。
就是到了150米之后,誰都會速度下降。
就算你高貴如尤塞.博爾特。
這個地方也不會有任何差別。
他也想了不少的辦法,看看能不能改進,但都沒有太好的效果。
那只能是這么認為。
博爾特都解決不了的話。
那就沒有人能解決了。
一度他就是這么想。
直到布雷克跑出來。
直到布雷克跑出更驚人的成績。
純跑動,甚至不輸的時候,甚至還有壓過的勢頭。
這下子米爾斯明白了。
在自己想到的解決辦法解決不了的時候。
上帝可以幫自己解決。
沒錯。
就是上帝造人的時候可以給自己解決。
制造一個擁有200米極致速耐天賦的人。
那這樣一來,就算他的極速不如博爾特這么殘暴。
只要后面速度維持的更好。